一天上李时愿来蹭饭,兴奋地对魏薇说道。
“思路活跃,基础扎实,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前沿趋势的敏锐嗅觉,我们一些项目的进展度又快了一截。”
这些海外游子的回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更带来了一张张无形的国际学术与人脉网络,加了中国科研与国际最新动态的接轨。
虽然自己内部有更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是要和外界接壤的,要取长补短,不能闭门造车。
毕竟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他们前面,闭关锁国不可取。
姜琦兴奋地告诉魏薇,她负责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申请来的外国学者和学生数量翻了数倍。
“他们都想深入了解这个创造了‘奥运奇迹’的国度。”
听到这话魏薇笑了笑,还是非常自豪的。
而且这一次所有的留学生可都没有像后世那样有什么高待遇,有什么特殊待遇,待遇甚至还不如华国的学生。
因为很多专业和技术是外国留学生的禁地,连研究所都是,只招华国学生。
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研究都非常多,华国学生的机遇非常多。
但外国留学生就惨了,很多都不招,选择范围要小很多。
比如魏薇所知的,许多涉及国家安全和未来战略方向的机密级实验项目。
如新一代聚变能源装置、尖端武器平台、量子神经形态计算等,是绝对不对外籍人员,甚至对大部分归国人才也严格限制开放的。
而且伴随着人才涌入的洪流,国家的安全壁垒与核心利益守护也愈严格。
国家的移民与签证政策,也随之变得更加精细化和具有选择性。
普通工作签证和技术移民的门槛显着提高,旨在筛选出真正顶尖且对国家展有战略价值的国际人才。
想要获得中国的“绿卡”,其难度堪比,甚至过了同时期移民欧美达国家的难度。
虽然魏薇和姜琦她们上辈子所在的世界,她们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难移民的国家,但这个世界的更加严苛。
即使如此,都挡不住海外人员纷纷涌入华国学校的脚步,他们各显神通。
比如顶尖学者通过申请国家特批的“高端外专”计划,进入中国的一流大学和国家级实验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如企业家和投资者则通过设立合资企业、风险投资等方式,试图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扎根。
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外籍人士的“中文沉浸式加器”和“在华职业展咨询机构”,帮助那些“洋北漂”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姜琦在一次聚会中笑着对魏薇说道,“李志斌的公司最近招了个法国小伙,为了留下来,不仅中文说得溜,还在拼命学写汉字,研究《论语》和《孙子兵法》,说这样才能理解‘华国商业模式’的精髓。”
听到这话魏薇直接笑喷了,现在形势可以说是彻底反转过来的。
海外顶尖人才,无论是华人还是外籍的持续涌入,与国内培养的人才形成合力,使得华国的人才市场空前活跃和高端化。
猎头们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目标,各大城市的高新技术园区里,充斥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和带着各地腔调的中文。
这种高水平人才的聚集,直接推动了经济的质的飞跃。
一些原本因投入周期长、短期见效慢而被暂时搁置的基础科学领域,得到了强有力的人才和资金注入,进展神。
在数学、理论物理、基础材料学等领域,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产业升级加得飞快,人才红利转化为技术红利和产业红利。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中国不仅实现了并跑,更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实现了领跑,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优势。
而且创新生态非常繁荣,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空前活跃,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独角兽”企业。
京市的“硅巷”、沪市的“张江”、深圳的“南山”,成为了与硅谷、班加罗尔齐名的全球创新高地。
魏薇在审阅一份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报告时,清晰地看到,中国已经摆脱了“追赶者”的角色,正式进入了“引领者”的阵营。
这种“质的飞跃”,不仅仅是gdp数字的膨胀,更是国家展动能、产业结构和展模式的根本性优化。
喜欢吃瓜小知青请大家收藏:dududu吃瓜小知青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