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年代文作精女配偏不觉醒免费阅读 > 330340(第11页)

330340(第11页)

同时,沪市商学院的故事,也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秦想想给自己泡了一杯茶,悠悠哉哉坐在办公室喝茶,心想这商学院可算是办成功了。

距离她咸鱼生活,又更进一步。

这商学院于她而言,更像是一块磁铁,巨大的磁力把散落的人才碎屑都吸过来,方便她寻找可利用的人才,兴许也会带来别样的惊喜。

不过——

开学真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更大麻烦的开始。

两百名学生,分作四个班,具体的课堂则有白大姐沈阿姨等人开的“市场实战课堂”,朱崇贵姜国华等人开设的“技术商业化课堂”,以及尹萍萍等人开设的“外贸谈判模拟课堂”……

表面上看起来像模像样,实际还是草台班子大杂烩,不像是正经的经济管理商学院。

几大高校的管理教授来访问调查过后,在学界和教育界抨击秦想想管理下的沪市商学院:

“一通胡来!”

“误人子弟!”

“一个字,乱!两个字,太乱!三个字,乱极了!”

……

校长秦想想没有进行反驳,因为这条咸鱼也知道,商学院太乱了,首先是人员杂乱,又有企业干部,又有社会青年,老师也乱,有高技术教授,也有市场小老板沈阿姨等人……

教科书是自己编的,科目也是自己编的,何止一个“乱”字了得。

不过嘛……乱是乱了点,本事倒是不少,朱崇贵和姜国华等人,带着学生,在商学院里直接成立了一个“金点子咨询办公室”,对外解决企业以及个人的经营和技术问题。

引导学生想办法,在实战中解决问题,很快帮助了一家又一家的企业工厂,以及个体小作坊。

这个金点子办公室,对外赚到了非常多的“咨询费”。

“校长,现在学校的问题是,到底该怎么管理,这些咨询费用具体怎么分,有一些是学生们想出来的办法,还有其中开创的一些专利,到底是属于学校,还是属于教授和学生……”

这些问题,都是商学院创业之初,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利益归属”,说起来也是奇葩,他们这商学院跟公司一样,学生都成“付费上班”的职工了。

秦想想被这些事情弄得一个头两个大。

回到家里,她就唱: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

“我想炸学校!”

黎剑知平静喝着枸杞水,评价道:“你这个校长戾气很重啊。”

在乱糟糟的情况下,商学院在一九八五年底,开学不过两个月,便已经取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

姜国华和朱崇贵带领学生们组成的“金点子团队”,为全国不同地区,十七家经营困难的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总体成功率在七成以上,获得了各地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也就在这一个学期,学校也摸索出了对外收费的规则,包括“企业咨询费”,“技术解决方案分成”,以及“对外短期培训”,实现了学校盈利,通过技术方案分成,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赚到了不小的技术方案分成。

同时商学院孵化出“燕踏汽车零部件公司”,大量的军方订单,使得公司在投资成立三个月内,便能收回所有的投资成本,并且获得盈利,同时还收获了二十万米元的外贸刹车片订单。

其他比较耀眼的,还有商学院的学生,其中有几个典型的代表,有的一边在商学院学习,一边完成了自己的创业。

代表人物之一,陆平川,七十年代的返城知青,被安排在街道纸盒厂担任临时工,曾在黑省建设兵团干了八年,本身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八十年代中期,在海外产品的冲击下,纸盒厂效应越来越差,濒临倒闭,陆平川对纸盒厂有感情,却也无力挽救,试图带着纸盒厂的工人们,换一条新路子。

来到商学院学习之后,陆平川萌生了创业新想法,作为一个返城知青,他的同龄好友全都是知青,他就发现沪市住房紧张,很多人家里,包括各种返城知青家里,空间狭小,何止是挪不开腿,很多人家里都是架子床,分上下床,甚至还有“上中下”床。

联系纸盒厂本身拥有的技术,陆平川想到了“可折叠纸板家具”,他认为,这种可折叠家具,在未来肯定有广泛商机。

他把自己的构思告诉了姜国华,姜国华等技术教授,帮忙优化了第一套家具的折叠结构设计,并且还引入了生产“模块化”的概念。

陆平川带着纸盒厂工人转型“可折叠家具厂”,很快将街道纸盒厂救活。

第二个典型代表则是刘巧妹,一个颇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国营百货大楼柜员,她向往尹萍萍展现的外贸谈判姿态,在商学院里,鼓起勇气学习和外商打交道的技巧,她不耻下问,经常和同学在课堂上模拟和港商以及粤商打交道的场景,

并且学习识别“外贸合同陷阱”——这一点上,秦想想特别有发言权,因为刚去特区,就差点被骗,她让退伍兵韦山河等人,帮忙搜集了一份“特区防骗大全”。

上面有各种特区典型被骗企业案例,正好适合拿到商学院当教材。

刘巧妹这些单纯的国内售货员,也是通过商学院的课堂,才知道“外商水真深”!

同时,也正因为知道了这些骗术,知道了和港商等外资打交道的办法,滋生了刘巧妹的勇气。

刘巧妹决定辞职下海经商,她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商机,根据她在百货大楼观察,随着八十年代开始的“出国热”,市民对中高档文具,比如说计算器,电子词典等等需求非常大,而国营商场进货流程僵硬缓慢,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刘巧妹通过自己在商学院学来的特区政策,以及外贸信息,从粤省一些合资工厂引进了一批中高档文具,最后赚得盆满钵满。

她决定在明年开一家属于自己中高档文具精品店。

……

像陆平川和刘巧妹这样的商学院学员还有很多,在八十年代,这个看似经济野蛮的时代,这个充满了商机和机遇的时代,在学校里学习经济和管理知识,其实是很荒谬的,因为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商学院的第一批学员,最后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至少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商学院更像是构筑起来的一个经济技术互助平台,有点类似商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取得创业成绩后,会影响带动其他的学生。

并且创业成功的学生,也愿意投钱支持有想法的同学创业,起到了一个正向循环的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