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改制萧与赵共天下
两个月後,扬州城秋意正浓,梧桐叶落,金风细细。
一纸诏书传来扬州,命萧伯瑀返回长安,官复宰相,并加授大司马之职,总揽军政大权。
诏书既下,朝野震动。萧氏一门权倾朝野,军政之柄尽握掌中。坊间遂有传言:萧与赵共天下。
此言一出,人心浮动,暗流汹涌。
然而,对萧伯瑀而言,权位已非他所求。
他太清楚,这纸诏书是赵从煊能给的,最厚重的补偿。但他更明白,这份补偿背後,必为後世留下无尽的猜疑与揣度。
啓程回长安的前一晚,萧伯瑀将人搂在怀里,指腹摩挲着他的手腕,沉默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道:“王横此人,德才兼备,忠诚正直,陛下可委以重任。”
赵从煊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缓了许久,并不明白他此时说这句话的意思,但既然他已经将权柄交由萧伯瑀,那他想要调度官员,他不会干涉。
“好,那便依你所言。”赵从煊嗓音微哑,带着几分倦意,却仍下意识地往萧伯瑀怀中靠了靠。
萧伯瑀见他应下,微微擡手,轻抚着他的脸颊,低声补充:“尚书台总揽政务,乃国之机要,王横可兼任尚书令,主理天下政事,为陛下分忧。”
赵从煊闻言,睡意散了大半,擡眼望他:“你这是。。。。。。什麽意思?”
尚书台的设立,本就是为了制衡宰相府的权力。
在萧伯瑀被贬後,王横便死守在宰相府中,但随着权力的倾轧,宰相府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这反倒成了王横仕途上的绊脚石。以王横的资历与才干,他本可走得更高。
虽然说,只要萧伯瑀回来,随着权力的交换,宰相府自然会重新掌握实权。
但萧伯瑀已经志不在此,对一个王朝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对于返回长安後要做什麽,他已另有想法。
“宰相一职,权柄过重,尚书台分其权,却又导致政令多出,相互掣肘。”萧伯瑀缓缓道。
这个隐患在设立尚书台时便已显露,只是因他罢黜而暂时隐匿。如今他若回朝,这矛盾必然会再次激化。
赵从煊脱口而出:“那便废除尚书台。。。。。。”
话落,他又忽然意识不对劲,若萧伯瑀主张废除尚书台,就不会举荐王横任尚书令了。
他转过头看向萧伯瑀,瞳孔微缩,声音有些发紧,“你是想。。。。。。废除宰相府?”
“嗯。”萧伯瑀的确有此想法。
赵从煊猛地坐起身来,锦被滑落,露出的肌肤沾了些凉意,他却浑然不觉,神色满是惊愕,“为什麽?”
萧伯瑀拢了拢他的衣襟,轻声道:“宰相制承袭上千年,一直存在着一个隐患,政令的起草到执行,均由相府决断。”
古往今来,朝代更叠,一旦相府腐败或是起了异心,极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原因正是相府的权柄之重。
萧伯瑀便决心改制。
赵从煊低声问道:“你想如何做。。。。。。”
“相权三分,拟令丶审议丶执行,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赵从煊定定地看着他,喉间滚动了一下,最终只道:“好。”
相权的改制并非朝夕之间,然而,正如萧伯瑀所说,他们还有很多丶很多时间。
回到长安时,恰好下起了薄雪。
废除宰相府丶改制尚书台的旨意一经颁布,果然有老臣上书抵制,言称祖制不可轻改。
可偏偏,推行改制的正是当朝宰相萧伯瑀,实在是令人难以捉摸。
长安,萧府。
萧家父子二人对弈,萧伯瑀执子沉稳,棋局胜负难定。
萧父开口道:“改制的事,我也听说了。”
“父亲,您也认为不妥?”萧伯瑀缓缓落下一子,擡眸看向父亲。
萧父捋了捋长须,笑着摇了摇头,“非也。”
在外人眼中,此举无疑是削了萧氏的权,权力三分,政权之事,说到底还是掌控在皇帝手中,但又不全权决于皇权。
此制一旦流传下去,对朝堂的稳固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萧父却不得不疑惑,前有皇帝清算萧家,後有帝王《罪己诏》布告天下,如今皇帝亲诏萧伯瑀返回长安,并授予大司马一职,而萧伯瑀更是自削权力,令相权三分。
这其中的起伏,不止天下人摸不着头脑,连萧父也难以揣测帝王之意。
萧伯瑀执着棋子的手忽然放下,缓声道:“功过是非,留给後世评说,陛下想要的是江山稳固,而我想要的,是陛下所愿。”
改制一事渐渐定了下来,萧伯瑀也清闲了许多。
皇宫,御书房。
赵从煊批阅着奏疏,萧伯瑀则在一旁临窗看书,阳光透过雕花木窗落在他身上,衬得他眉眼温润,一派悠然。
察觉到一道幽怨的目光落在身上,萧伯瑀侧首看向赵从煊,笑着道:“陛下怎麽了?”
赵从煊轻哼了一声,别过脸,“没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