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行路难(终)夜色里,郑明夷的心终于……
茶水白烟升腾而起,徐徐飘散。
景昭一目十行看完纸上的字迹,然後端起仍然滚烫的茶水,浇在了信纸上。
漆黑墨迹晕开,很快扭曲成一团,再也无法辨认。
她往後一靠,倚在榻上,静静思忖。
景煜之死,是年初太後薨逝,皇帝降旨令皇太女丶礼王世子九月扶灵南下时便已设计好的一环。换句话说,从东窗事发的那一刻,礼王世子早已注定了必死无疑。
皇太後贵为天子之母,孝道大过天,何况又是垂死之人,皇帝可以将她秘密幽禁丶隔绝内外,明面上却绝不能落下话柄。
礼王妃俯首泄密,献上投名状,证明自己并无不臣之心,只是为亡夫儿女裹挟,方才涉入漩涡,亦可脱身离去。
至于云华郡主,说的难听些,她城府深过礼王世子十倍不止,野望极似其父,然而脑子跟不上野心,且正统性丶唯一性全都不具备任何优势,顶多算个添头,毒哑了嗓子往庵堂一送,就连礼王残馀势力都不会考虑拥戴她,看在礼王妃密告的份上,留她一条命不是不行。
但礼王世子……
事已至此,太後意欲效仿庄公之母武姜旧事,叛乱虽被掐死在襁褓中,其危害性与严重性却与真正的谋反毫无区别。
罪行必须用鲜血来偿还,身为太後最心爱的嫡亲孙儿,叛乱事成後的最大得利者,礼王世子景煜没有任何脱身的希望。
那麽,像这样一个愚蠢丶贪婪丶空有皮囊,志大才疏却身份高贵的废物,应当怎样去死,才能死的天衣无缝,恰如其分?
伴随着景昭在念亭城中传回的那封信,由内卫丶近臣所组成的天子与储君心腹,终于摆脱了皇太女失踪的可怕阴影,从而能够捡回一条小命,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和调整南下的每一步计划。
南方局势糜烂之至,而江宁位置特殊,世家豪强蜂拥于此,一旦按照原定布局鸾驾深入江宁,计划继续推进下去,很可能会节外生枝,不好料理。
说实话,经历了几日前太女失踪的惊心动魄,凡知情者,此生都不可能愿意再经历一次相同的恐惧。
念亭城的那封密信传回御船,近臣内卫立刻奉命行事,首先凭借手持的圣命接管御船所有事务,而後二话不说,制造了一起行刺太女的大案。
当然,御船上行刺的大案要在南方传开,还需要几日推波助澜的传播与发酵,但事实却已经尘埃落定——皇太女受伤,幸而保全性命;礼王世子不慎中了一刀,毒发身死。
这是皇帝丶储君与诸位丞相丶天子心腹秘密拟定,精心斟酌的其中一环,就连御船上的景含章等东宫属官都要被排斥其外,只能满头雾水地执行每一步命令,做些细枝末节的微渺任务。
太女遇刺,世子身死,这足以动摇整个南方上下的格局。
御船立刻停泊,鸾驾立刻封闭,上下戒严内外震悚,在主使者落网之前,绝不可能再行啓航。
当然,孝道不可违拗,皇太後梓宫仍然摆在御船上,只等抵达江宁便要如期葬入昙陵。
只是,等到那个事先便反复测算丶昭告天下的下葬吉日,只怕天下人都顾不得太後梓宫了。
房中安宁寂静,景昭徐徐打扇,托腮闲坐,姿态闲适至极。
既然重新与内卫联系上,她的安危便有了保障,甚至不必着急上路与鸾驾汇合,自会有心腹近臣秘密前来迎她归船。
赶路着实耗费体力心力,更何况她先是逃亡,而後落水,然後又在山野间毫不停歇地奔波数日。与离京前相比,景昭已经消瘦许多,甚至连面颊轮廓丶下颏线条都褪去了少女的柔润,化作一种难言的锋利。
她很累。
这种身心疲惫不是合上眼睡一觉就能消泯无踪的,需要静静调养。然而景昭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她缓缓摇着扇子,短暂出神片刻,下地走出内室。
开饭了。
客栈的肉粥鲜香无比,馀味无穷。景昭与裴令之现在根本对大鱼大肉丶山珍海味提不起半点兴趣,倒是像这般简单的米粥配着清淡小菜,能多吃一点。
二人相对喝粥。
对面琉璃光似乎没什麽胃口,一块奶糕吃了半天,小手有时拿不稳勺子,在碟中磕碰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看着小女孩笨拙的动作,景昭忽然道:“你什麽时候走?”
裴令之想了想,道:“明天。”
他顿了顿,又说:“你不与我同去江宁?”
景昭说:“出了些事。”
她轻描淡写道:“急报,太女遇刺,世子殉难,不日即将通传南方上下。”
裴令之的汤勺掉回了碗里。
景昭依然平静看着他,道:“储君遇刺,御船一时半刻不会入江宁,是非之地不宜久留,我建议你不要立刻回江宁。”
裴令之怔愣片刻,神情微微地变了,不知在想些什麽。
以他的聪慧,很难不深思。景昭也不在意,继续说道:“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走?”
她平静等待着裴令之的回答。
裴令之艰涩道:“我……我还是要先回江宁。”
景昭道:“为什麽?”
裴令之轻声道:“我阿姐回来了,她有孕九月,随时可能临産,据说她现在情绪不太好。”
说到这里,裴令之停住,沉默片刻。
“阿姐有个手帕交,是隔房的女郎,关系很亲近,比阿姐早一年出嫁,嫁在竟陵附近。我去竟陵送嫁那时,她已经有了身孕,很快便要做母亲,婚礼不曾到场,只备下厚礼,阿姐当时还说等新婚这几日忙完便去看她。谁料没过几日,我还没来得及离开竟陵,阿姐便接到了丧讯,说她生産时大出血,已经没了。”
“阿姐强撑着回来,必然是有不得不来的大事,她本不该在这个节骨眼上劳神费力,女子生産是道鬼门关,我帮不上什麽忙,但至少要回去,才能稍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