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四十)
◎蓟县来使丶忽悠陈柄◎
既已拿下松亭关,再往南挺进就是蓟县了,此时不趁着将士们士气高涨一举拿下它,更待何时。
幽州牧李犹此时也许已经发现了松亭关一侧的变化,也许没有。
但随着以原郡守韩旺发出的奏疏上表朝廷,右北平郡的变动迟早瞒不住。
不如趁着李犹没反应过来,直接往西南挺进。
一不做,二不休。
虽说正值邺帝身死,二子夺权之际,朝廷很大程度上会是下旨安抚毕仁这一行人等,但保不住会秋後算账。
地盘只有尽早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而作为一州之长官的李犹却属实失职,下辖多处郡县出现变动,可他却一无所知。
本应由李犹上表请功的奏章却属的是韩旺的名字,直到朝廷关于人事任免的批文下来,他才发觉出不妥。
实属无所作为一庸吏也。
正在毕仁盘算兵马粮饷,准备趁机南下时,幽州牧李犹却派了信使前来,邀她一聚。
打发了使者,衆人齐聚议事厅。
贾二看着信上说的“共襄盛举”四个字,询问毕仁:“这李犹是何意?”
冯仑摸着下巴沉思:“是不是他知道了右北平郡的事,心里怕了,打算跟咱们来个和平共处?”
唐卯接话:“这哪里能是他说了算?他一个幽州牧整天龟缩在蓟县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会儿倒是手长伸到三郡地界上来了。”
老曹无所谓的摆摆手:“管他呢!他想和平共处咱就跟他和平共处吗?打下来才叫真正的和平!”
程闻音其实也是赞同老曹的想法,要知道李犹作为幽州一把手,对其下的郡县是有绝对控制权的,至少在人事上如此。
当然了,是在毕仁出现後则行不通了,但如果横在喉咙上的这根刺不及时解决,迟早是个麻烦。
如果不能完完全全拿下幽州,毕仁一行人无论讨个什麽官职回来都绕不过李犹,还得受他掣肘。
这边讨论的热火朝天,懂不懂兵法的都要来上两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只有陈柄坐在原处一动不动,既不同意谁的意见,也不说反对,像个木头桩子一般。
这个情况其他人也发现了,只从他兄长死後就是如此,也不是什麽大事。
人家哥哥没了,总不能马上就要求他兴高采烈起来吧,愁眉苦脸一些时日也是情有可原。
在这件事情上,没人会挑他的理。
毕仁盯着李犹让人带来的帛书,深思熟虑了一番:这保不齐还真不是这个幽州牧的意思。
既知他是个庸庸禄禄的昏官,怎会在毕仁已经辖制三郡的情况下贸然相邀,难道他不怕死?
这件事想来想去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朝廷里有人想要收拾毕仁,李犹不过是“借刀杀人”里的那把刀而已。
既然捋清楚了头绪,毕仁自然就有了应对之法。
她派人叫来李犹的使者,试探问道:“李大人说想在什麽地方会盟了吗?”
使者看看坐在上首的毕仁,又看看分坐两旁的一群悍将,他有些不知该如何开口。
老曹不耐烦,催促道:“是想让咱们主上过去,还是他过来,你倒是说啊?”如此磨磨唧唧麽,哪里有一点点男儿气概。
都说奴才随主,想来那李犹也不怎麽样。
使者看向毕仁,有些犹豫着开口:“我家主公想……想在松亭关会盟,倒时还请毕……毕大人前去。”
唉,谁能想到这刚刚执掌三郡的将领是个女人呢?
这一声“大人”喊的他是别扭得紧。
“松亭关”三个字一出,所有人一时间都没了声音,衆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毕仁更是挑起了眉头,不是她说哈,这李犹也太……都不知道怎麽形容才好。
是个人现在都知道毕仁刚刚率部拿下松亭关要塞,那个地方可以说正是她将来要重点陈兵的地方之一。
军事要塞,进可攻退可守,实乃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