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姐姐控制欲太强 > 99 昔前教练之死(第1页)

99 昔前教练之死(第1页)

99昔·前教练之死

◎关于十八岁那年,尹宓为什麽失去了教练与参赛资格◎

国家的经费紧张,只能选择一些选手前往国外获得更好的训练,由此好的技术支持换来更好的成绩,更好的成绩换来更好的待遇。教练丶助教丶後勤,所有的支持会先考虑队内最优等的选手之後才轮到下面的选手。

想要教练的指导,想要配合比赛进程的训练,想要更好的营养搭配?那就靠成绩来说话。对于在二等地位的选手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但外训提高的成绩同样引来了另一个问题,本土培养的选手如果在比赛中获奖,国家与地方下发的奖金可以直接流通进入队内,而後队内进行再次分配,给选手丶教练丶後勤等等雨露均沾。

那麽如果是在外训练的选手呢?他们的奖金该如何分配?

自古以来钱是生事端的第一要物,所有问题的归结几乎都是钱不够或想要的钱没有要到引起的。哪怕是滑冰这麽小的市场,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産生的师徒反目或俱乐部散夥也比比皆是。

最有名的就是女单历史第一人陈露同她啓蒙教练李明珠的分手。

这是在顾贝曼还没有出生之前的事了。

那时候她爹还在猛烈追求那个白皙手腕上圈着一双银镯的她妈,那位去世的前教练也只是刚刚退役决定成为一名教练。

单人上只有紫微星光闪烁,反倒是双人项目上很有几对有冠军相的选手。梅梓萱现在的教练正是当时一塌糊涂的女单选手之一,姚小韩。

这位女选手天生不太擅长跳跃,别说三周跳,就是两周半都悬之又悬,换到现在的平均水平,根本连进专业选手的门都不会给她开。

奈何那时候国内花样滑冰的专业选手都挑不出来几个,甚至还有不少兼项参赛半路出家的,别说什麽国家队建设,连省队都不成样子。

还是因为陈露在国际上初露头角,国内才勉强搞了个所谓的中国队出来。

即便是这样姚小韩也是队里吊车尾的存在。

若是别的人呢,见识到天地有多宽广之後可能就此了悟直接摆烂,但姚小韩不是那种人。她被带进了更旷阔的天地,发现自己原来差了那麽远。

于是她想赶上去。

好的运动员一定是有狠劲儿的。姚小韩此人对自己狠下心,伤了病了也照练不误,成绩倒是在一段时间内有了起色。奈何别人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徒弟,只有她一个外来人,好事轮不到她,坏事更是不会放过她。

她有了一点实力,但始终没有等到比赛的机会,过度练习的後遗症又迅速拖垮了她。偏偏在这个时候队里给了她一个全国比赛的名额。

姚小韩拖着旧伤上场,毫不意外的连短节目都没有比完就因伤退赛。这一次的退赛也结束了她的职业生涯,几乎没有想过什麽别的选择姚小韩决定留在队内成为一名助教。

而此时顾贝曼的双亲已经结婚,她的教练也已经着手在独立带几个男单。

成为助教的姚小韩依旧是队内的边缘人,她并不是主教练的学生,半路出家又不出成绩意味着她没什麽价值,留下来做助教是队内对她的仁慈,但也意味着她可能一辈子也就是助教而已。

她依旧怀揣着属于运动员的那份天真,觉得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如果有其他人也很努力,那麽她就比别人更努力。她研究国际冰协每年都在变换的规则,提出以难度分去补足肯定会被歧视的艺术分,以及提高队员的文化成绩,方便他们能够理解西式的文化美学,在冰场上投其所好。

她最初执教的几年,国际花滑比赛还使用6。0计分法。这种打分方式基本上限定了动作难度,要求一定的艺术性表达。这种举措得以延长选手的职业生涯,因而那时大龄选手参加比赛并不是什麽很新奇的事。

所以姚小韩的想法没用,为此还被其他人联合起来排挤。

大家都按照传统练得好好的,怎麽就你异想天开,显得能的不得了。

但实际上,男单方面在那时候就是用了这种思路,以男单三剑客为首的中国选手开始在国际赛场卷四周跳,间接带动了四周跳时代的来临。

後来没过两年,国际冰协将比赛的打分方法换成了现在这种加权赋分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技术分高,也是可以弥补艺术分的不足的。

这下技术难度又成为了所有劣势国籍的救星,花滑赛场上的难度开始直线上升,甚至一直到2018年後俄罗斯女单开啓四周跳时代。

实际上都是不想输的人在用尽方法挣扎寻找一条出路的蝴蝶效应而已。

可惜,当时赶上了这个潮流,说出“只要裁判不扣分,存或错又怎麽样”丶“只要能跳,提前转体也行”丶“为什麽非要争取干净的技巧,分数才是第一”的姚小韩早就因为过于特立独行被委婉地请辞了。

国人对干净的跳跃一向有一种严苛的狂热,虽说有一部分是裁判见人下菜碟的逼迫所致,另一部分也有点君子不同小人为伍的清高。

具体她後来去做了什麽,又是怎麽成为梅梓萱的教练,顾贝曼就不太清楚了。姚小韩离开国家队的时候,她也才刚刚在教练手下开始学习滑冰不久。

她对这位姚教练能有印象是後来在谈及关于尹宓的一些事情时,她的母亲与教练在试图为这位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紫微星争取一点成长空间的时候,大人们在谈判桌上吵架没收住情绪,被她偷听到了一些往事。

衆所周知,国内的运动员几乎都是从小进入体校然後通过运动队丶国家队这个流程晋升,千军万马独木桥里拼出来的。

花样滑冰这个项目在平昌之前也依旧遵循着传统,以专业为主,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并不太上心。

尹宓当时去前教练手下学习,是顾贝曼双亲的推荐,但她在一开始并没有决定走专业道路。她的父母也不可能允许辛苦培养的女儿是一个没什麽学历的文盲,因而一开始尹宓就是特殊的那个。

这种特殊是一种别扭。

顾贝曼虽然看上去同她差不多,也是同时在读书和滑冰,但她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是冰场上的自己人,再加上有天分,想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坚持专业道路并不算困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