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凤阙早步日命理解释 > 家书(第1页)

家书(第1页)

家书

大军兵临京城外的第三日,城楼上忽然挂出了白旗。

凌酌月站在护城河对岸,看着那面在风里飘展的白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短剑。剑鞘上的缠绳磨得发亮,是这些日子握得太勤。

“公主,二皇子派人送降书来了。”秦风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捏着卷黄绸,“说只要饶他不死,就献城投降,还说……还说宫里有您的家书。”

“家书?”凌酌月愣了愣。她生母早逝,在宫里并无亲人,何来家书?

降书递到面前时,墨迹还带着新痕。二皇子在信里写得卑躬屈膝,说自己是被奸人蒙蔽,愿交出传国玉玺,只求迁居封地。末了果然附了句:“令堂故去前,曾留一书于内务府,臣已寻得,献于公主。”

镇国公在旁冷笑:“这是缓兵之计,怕他另有图谋。”

凌酌月展开降书,目光落在“令堂故去前”几个字上,心忽然跳得厉害。她擡头望向城墙,那里曾是她住了十几年的地方,红墙高耸,却藏着太多她不知道的事。

“先接书,再议降。”她把降书折好,“让信使带话,三日内若不开城门,休怪我兵戎相见。”

信使走後,秦风忍不住问:“公主真信二皇子有诚意?”

“不信。”凌酌月望着城楼上的守军,他们虽挂了白旗,却依旧甲胄鲜明,“但我想知道,母妃留了什麽话。”

三日後,城门果然没开。却在深夜,有个小太监从城墙下的水洞钻出来,浑身湿透地跪在营前,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是……是李太妃的遗物,内务府的人说,必须亲手交给七公主。”

木盒打开时,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纸,和半块绣了一半的帕子。帕子上是株未完成的兰草,针脚细密,是母妃的手艺。

信是母妃病重时写的,字迹已经有些潦草:

“月儿,见字如面。娘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有些事再不说,怕没机会了。你外祖父并非病逝,是因查出户部贪腐,被人下毒灭口。娘藏了他留下的账册,就在微澜居的地砖下……”

凌酌月的手猛地收紧,信纸被攥得发皱。她一直以为外祖父是老病缠身,原来竟藏着这样的冤屈。

“……娘知你性子恬淡,本不想让你卷入这些纷争。可若有朝一日,你不得不站出来,切记:女子的韧,不在忍,在藏锋。藏住锋芒,不是不争,是等一个能让光透出来的时机……”

“……别学娘,总想着‘忍一时风平浪静’,结果把账册藏到发霉,把委屈憋成了病。这宫墙再高,也挡不住想往上看的眼睛;这天下再大,也容得下女子挺直腰杆……”

读到最後一句时,信纸已经被眼泪浸透。凌酌月摸着帕子上未完成的兰草,忽然明白母妃为何总在刺绣时叹气——她绣的不是花,是没能说出口的冤屈,是藏在温婉下的不甘。

“公主……”青禾看着她发抖的肩膀,想劝又不知从何说起。

凌酌月深吸一口气,把信纸仔细折好,放进怀里。“传令下去,明日攻城。”她的声音很稳,却带着种前所未有的决绝,“不是为了二皇子的降书,是为了所有没能说出口的冤屈,没能挺直的腰杆。”

秦风站在帐外,听着里面的动静,忽然对身边的王奎说:“你觉不觉得,公主今晚的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刀?”

王奎挠挠头:“俺不懂那些。但俺知道,公主想做的事,肯定是对的。”

次日清晨,攻城的号角响彻云霄。

凌酌月没有骑马,而是和士兵们一起站在云梯下,手里举着面小小的旗帜——那是用母妃的帕子改的,兰草的绣样在风里若隐若现。

“弟兄们!”她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却字字清晰,“今日我们攻城,不是为了皇位,是为了让账本上的墨迹见光,让冤死的人闭眼,让天下的女子都知道——我们的针能绣花,也能挑开黑幕;我们的腰能弯着绣花,也能挺直了做人!”

“杀!”士兵们的呐喊震得城墙都在抖。

王奎第一个爬上云梯,中了两箭依旧往前冲;秦风拄着拐杖指挥弓箭手,断臂处的绷带又渗了血;女眷们在城下煮着姜汤,把热汤一碗碗递给冲下来的伤兵。

凌酌月站在旗旗下,看着云梯上不断坠落的身影,看着城墙上溅开的血花,忽然想起母妃信里的话——“藏锋不是不争,是等光透出来的时机”。

如今,时机到了。

当城门被撞开的那一刻,阳光恰好刺破云层,落在凌酌月身上。她握紧手里的帕子旗帜,一步步走进那座熟悉的城,脚下的青石板被血染红,却像铺了条通往黎明的路。

宫里的厮杀声隐约传来,她却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向护城河对岸。那里,镇国公正带着後续部队赶来,旗帜在阳光下猎猎作响。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但至少从今天起,这朱红宫墙里,该透进点光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