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临渊而危类别历史架空作者 晓梦见我 > 第067章 孔氏文昌(第1页)

第067章 孔氏文昌(第1页)

第067章孔氏文昌

几日前,青城孔府。

自孔圣骑牛入山观後,孔氏子孙後代蒙受圣恩。在孔思瑾之前,孔氏世世代代继任儒宗掌门之位。

本朝每一任孔家家主身上都有那麽些虚衔——比如孔氏七世孙被征为二品贤德博士,十世孙官拜一品太子少傅,就连孔思瑾身上也曾挂着光禄大夫的名头。

孔成玉年纪轻轻接任家主後,朝廷下封正议大夫。当年被孔成玉以年纪尚小,无功不受禄为由婉拒,一时间还传为美谈。

直至今年过了年,孔成玉没有参与科举,不显山不露水,忽然受萌荫被起为青城长史。

孔成玉雷厉风行,接过任令後辞任尚贤峰主的位置,从儒宗搬出,从此居住在了山下的孔府。

衆人这才恍然不觉,这孔氏的风好似变了。

以往加封,就算三太三公全加上去,金印紫绶,不过多了每月三百五十斛谷的俸禄,一品虚衔依旧是虚衔。

而青城虽是个都督府,青城长史也不过是个五品的官职。但青城临近开阳,极受重视。青城长史更是实权,执管府中之政令,掌管本府民生军务。

身居此位者,今後调任从三品刺史,乃至于征辟到国都开阳,指日可待。

只是孔氏本就是天下文人之首,万衆瞩目,孔成玉不走科举就直接做了五品官,未免有些落人口舌。

早就不满孔氏世代恩荫的书生讥讽这一任的孔氏家主浑身铜臭味,要名还不够,还要权势,是必志骛高远,力疲兼涉。

更有甚者编了一段民谣,言“孔圣若不身早亡,子孙世代探花郎”,传唱于大街小巷。

孔成玉对这一切早有预料,既不愠也不怒,孔府大门照开不误。每日去府衙处理政务,却像半点没听到外头的风声一般。

**

半夜三更,孔成玉轻轻蹙眉,还在书房处理政务。

孔府灯火通明,门口有侍卫守着,府中行走的侍女也安静无声。

孔成玉换了一身素色宽大袍子,唇色浅淡,那双仿若永远不会熄灭的漆黑眼眸被烛火照得发亮,正飞快扫过呈上来的报告。一页一页纸飞快落下,而纸上每一个字仿佛被规规矩矩整理好,被她尽收眼底。

对于她这个年纪的少年来说,日日夜夜处理枯燥无味的政务,实在有些沉闷了,但她却很耐得住寂寞。

门口一名青年男子见此情状顿了顿,一直等到孔成玉摘下眼上带着的叆叇,放在一旁玳瑁盒子里。他才敲了敲门,进了书房。

他手上端着一碗清汤,孔成玉头也不擡便淡淡开口道:“林枕书,你留在孔府不是为了给我端茶送水的。”

送汤的青年正是先前在茶室里追上去与孔成玉见面的紫裳书生。

自受孔成玉指点後,他大有所获,闭关修学不出,直到年前才出门。

邻居差点报官,以为他死在家里了。

年後,林枕书在茶室里听见那些人三三两两在一起讥讽孔氏耽于权势,皱眉不忿,与他们又一次辩论起来。

巧的是,孔成玉这回依旧在茶室目睹了全程。

人散茶凉,孔成玉在他面前停住脚步,忽然开口,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

林枕书放下清汤,踌躇片刻:“孔先生,我有一件事不太明白。”

孔成玉此刻身上穿的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装束,鸦羽般的睫毛低垂,显得几分清瘦,却让人丝毫生不出小看的意思。

“你说。”

林枕书:“我知先生博览古今,才学远超常人,纵是参加科举,也必能金榜题名。所以不知道先生为何要走萌荫之路?若走科举,先生就不会受此窃语私议,长史的官位也会更加名正言顺。”

孔成玉闻言擡眸看他一眼,淡淡开口:“名正言顺?”

她的眉目总是冷淡,不笑的时候就显得有些严厉。

“从备考算起,乡试丶省试丶殿试,最少三年。我为一个名正言顺,要莫名花费三年的时间。”

“三年之後,我依旧成了青城长史,这和现在又有何不同呢?”

林枕书微微一怔。

孔成玉端起汤盏吹了吹。

“林枕书,不要太在意规矩丶体统。”

“我朝高祖起事,麾下皆屠狗贩缯之徒。定国後封侯授爵时,无一人提起商贾卑鄙之人不能授官的规矩。”

“规定由人定,只要结果是我想要的,过程并不重要。至于旁人闲言碎语,在我看来都是蝇声蛙躁,不值一提。”

孔成玉天生适合当官,在她看来这天下没有不能利用的东西,没有不能做衡量的东西。

哪怕是她本人,也是筹码之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