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呼风唤雨三国笔趣阁 > 第29章(第2页)

第29章(第2页)

“重视法度,则轻喜怒。”崔琰认真道,头头是道地分析了一通。

最后得出结论:主公脾气好,不会因为谋士顶嘴就和谋士生气。

若是陈昭听到这一番话必定会吐槽。

两个最后都直接或间接死于主公之手的谋士在这聊识人之法,简直就是倒数第二给倒数第一补习。

次日一早,陈昭看到黑眼圈甚至比昨日更重了的沮授大吃一惊:“公与昨夜没休息好?”

“臣昨日对主公口出妄言,实在不对。”沮授昨夜想了半夜,觉得自己的确说话太过强硬。

那不是他觉得自己错了,而是想到陈昭的年纪只有十六岁。

甚至从外貌上看自家主公十有八九都不到十六岁。

主公年少,性子难免跳脱,他不该如此苛刻。

陈昭惊讶道:“难道我招揽公与之前不知道你是什么性子吗。公与义烈,我心崇敬之,又如何会因公与谏言就生气呢?劝谏乃臣子之责,我若因此和公与置气,只能证明我实非明主。”

陈昭有点怀疑自己,难道自己连后期袁绍都比不上吗?

不行,必须再把古今中外明君帝王行为再复习一遍。

不做的比其他诸侯好,怎么能把其他人手底下的人才都挖过来呢!

沮授不语,只一味低头吃饭。

垂下的眼眶却悄悄红了。

平原郡位于青州西北部,是连接中原地区与北方、东方的交通要冲,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河流众多,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如今的青州刺史名叫焦和,为人“好立虚誉,能清谈”,就是喜好树立虚假的声誉,擅长和其他士人一起谈天说地讨论玄学哲学。

在陈昭眼里等同于把“没用好欺负”写在了脸上。

平原郡太守名为冯奉,曾经是太平道教众,是少数愿意配合黄巾起义的官员。只是在听闻张角身死之后态度有些暧昧,不过陈昭也不需要他做什么,只要当好一个给朝廷报平安的信使就够了。

就像五斗米教张鲁与益州牧刘焉一样的共存关系。她保证冯奉太守的位置牢固,在平原郡境内不会出现一起盗匪作乱事件,冯奉则负责向朝廷上书“平原郡内没有反贼”。

为了确保万一皇甫嵩收复广宗和下曲阳之后听说黄巾贼还有一个神女在外,想不开要来讨伐她,陈昭还是示意冯奉将沮授举荐为了高唐县县令。

随后就在高唐县风风火火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修城墙、炼铁。

美中不足的就是高唐县境内有巨大的铁矿却没有大煤矿,只有一点零星的小煤矿。好在目前也足够用了。

陈昭每日都会派人打探广宗的战况。

只是形势不容乐观。

“城中还有多少箭矢?”张梁定定站在城墙上,两只多日未曾合上过的眼睛红的像两颗烧红的炭块。

“还有三个武库的箭矢。”

张梁僵硬的嘴角扯了扯,声音沙哑:“够用了。”

先前陈昭一心要用箭矢把武库填满,张梁那时候不理解陈昭为何会那么过分忧虑。

如今他只恨自己先前头脑空空。上面有兄长顶着,兄长无所不能,仿佛一切风雨离他都很远。

张梁闭上双眼,干涩的眼珠摩擦的眼皮生疼。现在兄长不在了,他还活着,活着消受后辈的恩泽。

“将军!敌军又开始攻城了!”

士卒匆匆禀告,张梁一把抓起长矛匆匆登上城墙。

烛火通明的汉军大帐中,皇甫嵩也已经两日未睡了。

他面前摆着刚从洛阳送过来的密信,质问他为何还没有破城。

陛下还在信中命他破城之后把贼张角的尸体挖出来千刀万剐以示天下。

第27章陈昭借粮

皇甫嵩对帝王的一切命令都没有异议。

他长呼一口气,雾气升腾。

如今已经是二月初了,他原本以为能在年前攻破广宗,可不知何缘故,广宗城内的箭矢仿佛用不完一样,他几次想要派兵强攻都被箭矢打了回来。

还有那贼道张梁,他先前分析过张梁此人,此人行事莽撞,好战恶守,勇猛少谋,只可作前锋不可为主帅。张角既死,这张梁没了主心骨,应当很好骗才是。

只是不知为何这贼子像是改了性子一样,死守广宗连城门都不出,让他无从下手。

皇甫嵩闭目深思,还要再骗一骗,广宗城内粮草储备必然不多了,贼子也该着急了。

是夜,张梁疲惫躺在床上。这两日敌军攻势稍缓,他终于有时间能歇息片刻。

一道惊恐的声音忽然划破夜幕,身上满是血迹的黄巾士卒踉跄跑进来:”敌军夜袭城门,城、城破了!”

这一瞬间,张梁脑中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城破兵败他该如何,而是想起了许久之前的一小段记忆。

“兵法学得如何?敌军来袭,夜袭我军当如何防范?”

那时大兄的脸色尚且红润,坐在书房里言笑晏晏考核他兵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