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制典范在前,丞相带头上奏在后,今日廷议现场,九成九的臣子都表示支持分封制。
但就在群臣纷纷附和之时,李斯极为敏锐地站了出来,坚决表达反对意见:“不可!”
李斯当时心中的想法便是:同样的错误可不能犯第二次。
去年也有一场类似的廷议,议的是陛下帝号。
那时齐国归降,天下一统,整个咸阳城就如同浸润在一场辉煌圆满的梦境中。
当时也是左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御史大夫冯劫等人商议过后,一起上奏: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又以泰皇最贵重,请陛下上‘泰皇’尊号。
然而陛下却没有同意。
显然,那一次所有人都没有做到陛下心坎里。
他并不要古已有之的尊号,哪怕是其中最尊贵的也不行。
陛下直接下诏:只留了‘泰皇’的皇字,再加上古帝位号,称‘皇帝’。
李斯至今还记得陛下当时的话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李斯原以为自己深明帝心……然陛下那时展露出的野望与魄力,还是让他震动,并让他反省。
“始。”
一统六国对陛下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始!
那一回廷议后,李斯一夜未眠。
直到清晨的阳光劈开层云,照在咸阳城——照在这不只是列国之一秦国的都城,而是大秦帝国的都城时,李斯更加深刻意识到:陛下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时代,他要做的与先人皆不相同,要创立一套后人万世不变之法!
必要震古烁今,青史无二。
*
于是今日的廷议,李斯果断迅捷地站在了左右丞相与百官的对立面。
分封?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李斯立于章台宫,一对多的与诸位同僚(尤其是尊奉周礼的儒生博士们)激烈辩论,真叫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周朝分封子弟多,然而几代下去血缘远隔,就仇雠似的互相株伐,难道今日新朝还要重蹈覆辙?”
又改换三分敬畏三分庆幸和四分感佩的神色向上一礼,道:“如今四海之内皆仰赖陛下神灵圣明,起义兵诛暴贼,平定天下,自不能再设诸侯,当置郡县以保永世安宁!”
李斯慷慨激昂舌战群臣的同时,还没忘记转头把皇帝高高捧起,可谓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右丞相隗状,左丞相王绾都叹为观止:怪道李廷尉这些年极得陛下信重,只看这份会说话,字字句句为陛下着想,将陛下的英明神武时刻放在心上……就算他支持郡县制这事儿没做到陛下心坎里,也绝不会开罪陛下。
朝臣们争执不休,陛下似乎也因此未做决断,只命今日先散朝,明日再议。
李斯却笃信:只有他猜中了陛下的心思!
陛下心中的天下,绝不是诸侯林立的天下,在陛下心里,那是苦战不休的乱世,若再立诸公子为诸侯裂土分邦,走的就是老路。
‘始’皇帝,是绝不会走旧路的。
况且……李斯深知这位陛下对权力的掌控欲。
分封诸子后,诸侯的权柄过重,咸阳城对封地的掌控力太弱,必有“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尴尬处。
对陛下来说,那可不行。
*
果然,陛下在夜里独召了自己,感慨道:“左右丞相,满朝文武,唯有卿深解朕意。”
李斯发自内心的欣喜:自己在这大秦的权力中心,又进了一步。
陛下征伐六国这些年来,他早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肱骨重臣。
但重要跟唯一,九卿之位跟宰执天下还是不一样的!在李斯心中,能当最大的官,绝不当次大的官!
李斯从来不避讳自己是个热爱权力的人。他曾经直白的告诉身边人: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人生一世,卑贱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就是最大的悲哀。做不了官的人说功名利禄是俗事没意思,那不是淡泊名利,那叫嫉妒、是无能!
他的志向从来是高官厚禄,抱负就是权倾天下。
于是,趁着这个与陛下君臣二人单独相对的时刻,李斯将自己诸多政务举措细则都一一道来。
心中已经在给自己打晋升报告了:丞相之位,必是他囊中之物。
*
君臣二人相谈甚欢,丝毫没有注意到水漏已经从水尽到了夜下二刻。
还是服侍始皇帝多年的老寺人‘衷’,借着上热汤的时间跟皇帝提起,陛下已经准了九野公主这个时辰见驾,公主已经在外候着了。
李斯就听陛下似是随口问了一句:“朕之长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