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看,发现卖鸡蛋阿婆旁边空了一大块地方,之前在阿婆旁边卖东西的摊位没了。
她又看了看对面卖炸糕的摊位,上次来买鸡蛋的时候,这个空了的摊位对面是这家是买炸糕的摊位。
几个买鸡蛋的人一走,她在卖鸡蛋的摊位前蹲下,看着篮子里的鸡蛋,伸手拿了个鸡蛋往自己的篮子里放:“阿婆,我要三斤鸡蛋。”
卖鸡蛋的阿婆一眼就认出眼前的人是之前在她这买鸡回去刨窝的小娘子,问道:“之前买回去的鸡带窝了吗?”
于江绾往篮子里放的手一顿,诧异的看向她道:“阿婆还记得我?”
卖鸡蛋阿婆见她面露吃惊,笑道:“在我这买过东西的大多都记得。”
于江绾回道:“阿婆好记性,之前买的母鸡,前几日有了带窝的迹象。”
家里这几日生的鸡蛋都在鸡窝里没拿,母鸡每日除了吃食,都窝在鸡窝上不动。
卖鸡蛋的阿婆听见小娘子夸她记性好,笑的合不拢嘴,提醒道:“夜里记得拿着蜡烛照一照,将那些不能孵出鸡的蛋拿出来。”
于江绾没孵过鸡,有些不懂怎麽看,问着眼前的阿婆:“怎麽照才能看出哪只鸡蛋不能孵出小鸡?”
摊位上除了于江绾没有其它人,阿婆细细的和她起了如果看,于江绾记了下来,怕自己忘,又和阿婆复述了一下看鸡蛋的要点。
卖鸡蛋的阿婆见她只说了一遍,眼前的小娘子就说的一字不差,想到了自家的儿媳,交待她的事,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一件事有时要说上好几遍才能做好,想到这,叹了口气。
于江绾听见叹气声,出声道:“阿婆怎麽了?是我哪里说的不对吗?”
卖鸡蛋的阿婆不再去想家里的儿媳,回道:“小娘子没有说错,是我想到了家里的事,鸡蛋要三斤?”
于江绾点了点头和阿婆一起往篮子里捡鸡蛋,称头压的很平,没有少一点称。
她将钱递给面前的人:"阿婆,你家里有鸭蛋吗?我想买些回去腌。"
刚才来时,没有看见其它摊位上卖鸭蛋,她记得上次来听阿婆说过家里有养鸭子,也不知道有没有开始下蛋。
卖鸡蛋的阿婆没想到于江绾会要鸭蛋,现在正是鸭子下蛋的时候,芦苇滩那一片经常有野鸭子下蛋,大夥想吃鸭蛋都会去芦苇里找,一连多日她带来的鸭蛋没人买,就没再带了。
“小娘子要多少。”
于江绾伸手提了提转着三斤鸡蛋篮子的重量,回道:“和鸡蛋一样,买三斤。”
阿婆一听她要三斤鸭蛋,想到家里那一篮子的鸡蛋,回道:“小娘子要不急,和我一起回去拿如何?”
阿婆摊位上的鸡蛋只剩下不到一斤,今日也到了该回去的时辰,小娘子要这麽多鸭蛋,她便不再这里等别人来买这剩下的鸡蛋了。
于江绾想到卖鸡蛋的阿婆家离这也不是很远,点了点头。
卖鸡蛋阿婆一听她同意,笑着从坐着的地上起来,伸手将剩下的鸡蛋和于江绾买的鸡蛋拎在手里。
于江绾见她手上好几个篮子和鸡蛋,伸手去拿她手里自己的鸡蛋篮子:“阿婆,我自己拎。”
卖鸡蛋的阿婆笑道:“小娘子,别看我上了岁数,这点子鸡蛋还是能拎得动。”
她每隔几日都要拎着十几二十斤的鸡蛋来集市买,手里的这几斤鸡蛋,她拎起来不费劲。
于江绾看着眼前的阿婆虽然头发有些灰白,但身子看起来很硬朗,说话也中气十足,她没再提要拎鸡蛋,跟在她身後往前走。
两人走了会到了阿婆家的巷子,她伸手推门,门从里被插上了,她伸手拍门喊着开门。
于江绾站在她身後等着门开,四处看了看,在看到巷子中那个正在和旁人说年轻的男子时,觉得那年轻的男子有些眼熟。
她又看了几眼,想起为何会觉得他眼熟,他前几日来家里买过咸菜,一次买了两坛回去。
这边的蒋文将老主顾送出门:“张叔,日後你要是腾不出时间,就让人来喊一声,我给您送到家里,不收钱。”
来买咸菜的人喜欢吃蒋家的咸菜,在蒋家这买了许多年咸菜,听见送上门不收钱,想到刚才在院子里蒋文家可是没少收其他人这送咸菜的钱,心里十分的开心。
他笑着:“你们这送咸菜的法子,省了我不少时间。”
他家离集市有些远,家里就爱吃蒋婆子家的咸菜,每次来都要走上许久。
蒋文也跟着笑着回道:“日後都给阿叔送上门。”
这些日子来家里买咸菜的人少了不少,一打听才知道都去买了那于记的咸菜,家里这些买了多年的咸菜的老主户,不能再有一点闪失。
卖鸡蛋的阿婆见于江绾盯着蒋阿婆家的儿子看,回道:“小娘子可是要去蒋家买咸菜?他家的咸菜味道不错。”
于江绾听见蒋家,回望着阿婆:“那年轻的男子是蒋家的人?”
卖鸡蛋的阿婆回道:“蒋婆子的小儿子。”
蒋婆子年纪大了,现在大多都是她的小儿子帮着她一起卖咸菜。
于江绾立即转头去看巷子里的年轻男子,原来他是蒋婆子的儿子,难怪她从未见他来买过咸菜,那日来买时,一买就是买两坛,她装咸菜时他一直问咸菜和送咸菜的事。
蒋文将人送走,一转身看见卖鸡蛋的赵阿婆家门口站在一个妇人,离的有些远,看不太清,瞧着有些眼熟,定眼一看竟是于记咸菜家的娘子。
两人对视,于江绾见他面露惊讶,朝他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