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40章得封县主,罗氏中风
“什麽夫妻?”
俏月上回只听管事妈妈说过一嘴,其中内情不甚清楚。
赵清仪笑了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前世这时候,有一对夫妻进京状告罗氏以权谋私,勾结乡绅,迫害佃农等诸多罪名。
罗氏想方设法把黑锅甩到弟弟罗贵身上,那时赵清仪信以为真,以为婆母真是被冤枉的,为此花了好大力气压下此事,并给了那对夫妻一笔银钱,免了罗氏的牢狱之灾。
如今想来,自己糊涂了,没有罗氏在背後教唆纵容,罗贵哪儿来的本事开当铺放印子钱?又哪里有资格与乡绅地主狼狈为奸?
往深了说,这其中不仅有罗氏,还有李彻的默许。
想到那对夫妻,想到枉死的刘大山,再想到前世自己包庇罗氏,赵清仪便觉心中酸胀,对他们有诸多歉疚。
这一世,她必须要抢在罗氏之前,找到这对夫妻。
之後一段时间,赵清仪没事就在街上闲逛,想碰个运气。
陌生面孔陆续入京,他们衣衫褴褛,与乞丐为伍,在京中乞讨度日,带来的困扰也相应变多,五城兵马司的人时常巡街驱赶。
赵清仪撞见过几回,都被她救了下来,这些是受灾地区的流民,只是底下消息捂得太严实,尚未直达天听,没有对应的举措下来,底下的官吏只能照旧例行事,闹事就抓。
两个婢子都跟着心急,“这些都是流民,朝廷不好好安顿,反而如此驱赶,实在不该。”
又感叹天灾无情,祈祷朝廷尽快拿个主意,救治灾民。
两个婢子不知情,赵清仪却知道,那救灾之策早就上呈陛下,陛下也已采纳,但灾情并未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只能说明其中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
上至朝中权贵清流,下至地方父母官,无一不拥有特权,天灾是他们利用自身权势,盘剥百姓的大好机会,通常会利用灾情哄着百姓贱卖祖産田地,这帮官员才会实施救灾。
可如此一来,即便灾情得到控制,百姓的苦难依旧存在。
失去土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一旦黎民百姓的怨气聚集,这天下就该动荡飘摇了,届时又不知会是如何腥风血雨。
赵清仪不忍见到那一幕,当务之急,是稳住局势。
她让人把李家老宅收拾出来,用以接纳流民,并在门前搭起粥棚,但一个老宅容纳不下太多人,孟嘉文见此情形,几乎出动了孟家所有人力帮忙,还在郊外搭建帐篷,把多馀的庄子都腾出来。
赵清仪与孟嘉文的举动在民间赢得不少声望,许许多多的流民涌向两家,得到妥善安置後,京中治安稳定许多。
一个是高门贵女,一个是京城皇商,有她们作为表率,底下不少想挣名声的富商官员纷纷效仿,一来二去,算是暂时稳住了局面。
但这还不够,救灾需要大量银钱,之後还会有更多的流民,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新政改革势在必行。
赵清仪深思熟虑过後,在正月初八这日又回了一趟娘家,见到父亲,她便将三万两银票呈上,“这是女儿一点心意,希望这笔钱能帮助朝廷渡过这场灾祸。”
三万两,正好是李素素所需的嫁妆数目,上辈子这笔钱她拿去给李素素添妆了,这辈子,就拿来救助百姓,算是偿还她前世包庇罗氏,无意间欠下的债。
这钱赵清仪大可自己拿出去,像孟嘉文一样,用来买米买粮直接救助百姓,但效果仅此而已,不愿掏钱的勋贵高门依旧能继续装聋作哑。
但如若由父亲出面,在朝上当衆宣扬她为朝堂捐银三万两,那金銮殿上的一帮朝臣怕是要羞到无地自容,也不得不掏钱出力。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帮权贵自诩清流,平日没少从百姓身上搜刮的民脂民膏,现在天灾人祸当前,吃进去的油水吐出来都是应该的。
赵怀义起先想推辞,毕竟朝堂之事轮不到女儿一个姑娘家出面,更轮不到她来掏钱,他和孟氏已经合计好了,拿出三成家财用以赈灾,足够了。
但转念一想,女儿已成家,此举或许是想为丈夫博得美名。
因为赵漫仪的事,赵怀义对女婿颇有微词,但当着女儿的面,他不好直说,只能收下银票暗自叹气。
赵清仪就知道自家老父亲误会了,“父亲,您不要多想,这钱是女儿经营铺子所得,干干净净,也与李家无关,只是想为自己搏个好名声。”
和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赵清仪再没有隐瞒的必要,就将她打算和离的缘由和盘托出。
其中包括挪用嫁妆,奸生子,下毒,以及罗氏放贷害命。
听得赵怀义脊背发凉,一阵後怕,随即大怒,“岂有此理!他们……他们李家欺人太甚!”
他这个当父亲的还活着,只是这些年不在京城罢了,自己女儿就遭夫家如此践踏,倘若有朝一日他不在,亦或是赵家倒了……
赵怀义不敢再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