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课题与四人同行的成长
三月的A大彻底浸在春光里,人工湖的冰面早已融化,岸边的垂柳抽出嫩黄的新芽,风一吹,枝条轻轻拂过水面,漾起圈圈涟漪。季竹抱着《文学概论》课本走在去教学楼的路上,手机里刚收到叶易坤发来的消息——“课题资料我整理好了,存在图书馆三楼的储物柜里,密码是你生日後六位”。
她加快脚步,刚走进图书馆大门,就看见张回巡坐在二楼的窗边挥手,阳光透过玻璃落在她鹅黄色的卫衣上,暖得像块蜜糖。“快来坐!”张回巡把一杯热豆浆推到季竹面前,杯壁还带着温度,“我早上绕路去食堂买的,甜口的,你肯定喜欢。易坤去打印课题申请表了,雨杰说他上完物理课就过来,咱们刚好等他一起讨论。”
季竹接过豆浆,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一阵暖意。自从寒假在民俗园约定一起做“非遗文化进校园”课题後,他们四个就成了形影不离的“课题小组”——每天课後一起查资料,周末去校外的非遗工坊调研,连晚上的自习时间,都用来讨论课题框架。
“对了,昨天我去采访剪纸艺人李师傅,他说愿意来学校做讲座!”张回巡突然压低声音,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我还录了他剪‘熊猫抱竹’的视频,特别好看,等会儿给你们看。”
正说着,叶易坤抱着一摞资料走了过来,黑框眼镜滑到鼻尖,他推了推眼镜,把资料分给季竹和张回巡:“这是我整理的非遗进校园案例,有其他高校做的剪纸展览丶皮影戏表演,咱们可以参考他们的形式,再加入咱们的特色。”
季竹翻开资料,里面夹着几张彩色照片——有学生围着剪纸摊位动手实践的场景,有皮影戏表演时台下坐满观衆的画面,每张照片旁边都贴着叶易坤手写的备注,详细标注了活动时间丶参与人数和效果反馈。“你整理得也太细致了吧!”季竹忍不住感叹,“连每个活动的预算都标出来了,太厉害了。”
叶易坤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妈总说我做事太较真,不过做课题就得仔细点,不然容易出问题。对了,雨杰呢?他说这节课会提前下课的。”
话音刚落,韩雨杰的声音就从身後传来:“我来了!刚跟老师请教了课题宣传的事,他说可以帮咱们联系学校的宣传处,在校园公衆号上推咱们的活动。”他手里提着四个蛋挞,把其中一个递给季竹,“刚从校外甜品店买的,热乎的,你尝尝。”
季竹接过蛋挞,咬了一口,香甜的奶味在嘴里散开,酥皮掉落在掌心,韩雨杰自然地帮她擦掉:“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张回巡和叶易坤看着他们,笑着对视一眼,默契地低头翻资料,把空间留给这对小情侣。
四人围坐在书桌旁,开始讨论课题细节。张回巡负责活动策划和嘉宾对接,她拿出早就写好的方案,详细说明了讲座流程——先由李师傅演示剪纸技巧,再分小组让学生动手实践,最後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图书馆大厅展览;叶易坤负责技术支持,他计划用相机记录活动全程,後期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在校园平台上宣传;韩雨杰负责场地申请和物资采购,他已经联系了图书馆管理员,预留了周末的展览空间,还列了份详细的物资清单,小到剪刀丶彩纸,大到展板丶横幅,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季竹则负责文案撰写,包括讲座邀请函丶活动宣传稿和展览解说词,她还打算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一篇关于剪纸文化与文学作品关联的短文,放在展览区供大家阅读。
“不过有个问题,”韩雨杰突然皱起眉头,“咱们申请的活动经费有点不够,买彩纸丶展板和奖品的钱,比预算少了两百多。”
叶易坤也跟着点头:“我昨天算了一下,要是再买两套专业的剪纸工具给李师傅用,还得再加一百多。”
张回巡放下笔,思考了一会儿:“不然咱们自己凑钱吧?我这个月的生活费还剩三百,应该够补差额。”
“不行,怎麽能让你一个人出钱。”季竹立刻反对,“我这里也有两百,咱们四个一起凑,肯定够。”
韩雨杰却摇了摇头:“不用凑钱,我有办法。我之前帮物理老师整理实验数据,他给了我五百块补贴,刚好可以用在课题上。”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我跟甜品店老板聊过,他说愿意赞助咱们十份蛋挞当活动奖品,这样又能省一笔钱。”
大家都愣住了,没想到韩雨杰早就考虑到了经费问题。张回巡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雨杰,你也太靠谱了吧!有你在,咱们的课题肯定能顺利完成。”
接下来的几天,四人开始忙着筹备活动。张回巡每天都跟李师傅通电话,确认讲座的细节,还特意去买了本剪纸教程,提前学习基础技巧;叶易坤则忙着调试相机,还在网上找了很多剪纸视频,学习拍摄角度和剪辑手法;韩雨杰利用课後时间去采购物资,对比了好几家文具店,终于买到了性价比最高的彩纸和剪刀;季竹则趴在书桌前写宣传稿,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满意为止,她还在宣传稿里加入了韩雨杰画的小熊猫剪纸图案,让文案显得更生动。
活动前一天,四人一起去图书馆布置展览区。韩雨杰和叶易坤负责挂展板丶拉横幅,张回巡和季竹则把提前准备好的剪纸作品贴在展板上,还在每张作品旁边放上解说卡。忙到傍晚时,展览区终于布置好了——红色的横幅上写着“非遗剪纸进校园——传承文化,点亮青春”,展板上贴着李师傅的剪纸作品和学生的练习作品,角落里还放着几盆绿植,整个展区看起来既温馨又有文化氛围。
“终于布置好了!”张回巡伸了个懒腰,看着眼前的成果,眼里满是成就感,“明天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参加咱们的活动。”
叶易坤拿出相机,给展览区拍了张照片:“我要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以後做课题总结的时候用。”
韩雨杰牵着季竹的手,走到展板前,指着上面的“熊猫抱竹”剪纸:“你看,这个图案跟我画的是不是很像?以後咱们的课题要是获奖了,咱们就把这个剪纸做成纪念品,送给参与活动的人。”
季竹点点头,靠在韩雨杰的肩膀上,看着身边忙碌的朋友,心里满是幸福。她想起寒假时四人在民俗园的约定,想起这段时间一起熬夜查资料丶一起跑遍文具店的日子,忽然觉得,不管活动结果如何,这段一起努力的时光,已经成为她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回忆。
活动当天,天气格外好。图书馆大厅里挤满了人,有来听讲座的学生,有感兴趣的老师,还有几个带着孩子的教职工家属。李师傅穿着传统的蓝色长衫,坐在展台前,手里拿着剪刀和彩纸,很快就剪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引得台下的孩子们阵阵欢呼。
张回巡站在台上,主持着活动流程,声音清脆响亮:“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师傅,为我们演示剪纸技巧!”
李师傅站起身,笑着向大家鞠躬,然後拿起一张红色的彩纸,开始演示剪“福”字的技巧。他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彩纸,剪刀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不到三分钟,一个工整漂亮的“福”字就剪好了。台下的观衆都忍不住鼓掌,有人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演示结束後,到了动手实践环节。大家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剪纸工具和彩纸。季竹和韩雨杰分到一组,韩雨杰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按照模板剪着,季竹则在旁边帮忙固定彩纸,偶尔还会给他提建议:“这里剪得有点歪了,慢一点。”
张回巡和叶易坤分到另一组,张回巡学得很快,没多久就剪出了一朵漂亮的梅花,叶易坤则拿着相机,一边拍照一边给她录像,还不忘夸她:“你剪得真好看,比我剪的强多了。”
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学校的宣传处老师也来了,他看着热闹的场景,笑着对韩雨杰说:“你们这个活动办得很成功,很有意义,等会儿我让公衆号的小编过来采访,好好宣传一下。”
韩雨杰连忙道谢,心里满是激动——他知道,这是对他们课题小组最大的肯定。
活动结束後,大家评选出了十份优秀作品,给获奖者颁发了蛋挞和剪纸工具作为奖品。李师傅看着大家的作品,笑着说:“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这麽喜欢剪纸文化,你们这个活动办得好,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传承了文化。”
送走李师傅後,四人坐在图书馆的长椅上,看着渐渐散去的人群,脸上都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张回巡靠在季竹的肩膀上,小声说:“今天真累啊,不过也真开心,看到这麽多人喜欢剪纸,我觉得咱们的努力都值了。”
叶易坤也点点头:“我刚才看了一下相机里的照片和视频,拍得都很好,等我剪辑好,就发给宣传处的老师,让他们在公衆号上推。”
韩雨杰握住季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辛苦你了,今天写的解说词特别好,很多人都夸你的文案写得有文采。”
季竹摇摇头,笑着说:“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你们,我一个人也办不成这个活动。”
晚上,四人一起去校外的火锅店庆祝。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飘着浓郁的香味。张回巡一边吃着毛肚,一边说:“咱们的课题肯定能拿奖!到时候咱们再一起参加省里的比赛,把非遗文化宣传到更多地方去。”
叶易坤也跟着说:“好啊!我已经开始查省里比赛的资料了,咱们可以把剪纸活动做成系列,再加入皮影戏丶刺绣,让内容更丰富。”
季竹看着他们,眼里满是期待:“我可以写更多的文案,把每个非遗项目的故事都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
韩雨杰笑着说:“我会继续负责後勤工作,不管是场地申请还是物资采购,我都包了。只要咱们一起努力,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吃完火锅,四人一起往学校走。夜晚的风有点凉,韩雨杰很自然地把外套披在季竹身上,张回巡和叶易坤并肩走着,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四个影子紧紧靠在一起,像家人一样温暖。
回到宿舍後,季竹坐在书桌前,拿出笔记本,看着书桌上的剪纸作品和活动照片,心里满是满足。她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今天‘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圆满成功!谢谢熊猫丶回巡和易坤的陪伴和努力,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成功。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参加省里的比赛,把非遗文化宣传到更多地方去。新的学期,新的挑战,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末尾画了四个小人,一个戴着熊猫头套(手里拿着剪纸工具),一个拿着竹子(捧着优秀作品证书),一个扎着高马尾(举着话筒),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背着相机),他们站在图书馆展览区前,身後是红色的横幅和漂亮的剪纸作品,笑得格外灿烂。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映着笔记本上的字迹,也映着季竹脸上的笑容。她知道,这次的课题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有省里比赛的竞争,有学业上的压力,有生活中的困难。但只要有韩雨杰的陪伴,有张回巡和叶易坤的友情,她就有勇气去面对。他们会一起在A大的校园里,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让友情和爱情,像这春日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明亮,照亮彼此的青春之路。
接下来的几周,四人开始忙着准备省里的比赛。他们把剪纸活动的资料整理成PPT,叶易坤负责剪辑活动视频,张回巡写了详细的活动总结,季竹则补充了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韩雨杰则负责修改PPT的格式和内容,确保每个细节都完美。
比赛那天,四人一起去了省城。站在比赛现场,看着其他高校的参赛队伍,季竹心里有点紧张。韩雨杰握住她的手,小声说:“别紧张,咱们准备得很充分,肯定没问题的。”
轮到他们上台展示时,张回巡负责讲解活动流程,叶易坤播放视频,季竹补充文化知识,韩雨杰则回答评委的提问。四人配合默契,展示得很成功。评委们对他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们的活动“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很适合在高校推广”。
比赛结束後,他们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却获得了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接过证书的那一刻,四人都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张回巡笑着说:“虽然没拿第一,但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叶易坤也点点头:“以後咱们还可以继续完善活动,下次肯定能拿第一!”
季竹看着身边的三人,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这次的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情,收获了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回到A大後,学校的公衆号推送了他们的活动和比赛成绩,很多同学都在评论区留言,说“想参加下次的非遗活动”“为你们骄傲”。季竹看着这些评论,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真的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文化,传承了文化精神。
那天晚上,季竹又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今天参加省里的比赛,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有点遗憾,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一起传承非遗文化,一起在A大书写更多美好的故事。我相信,只要我们并肩同行,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末尾画了四个小人,手里拿着二等奖证书,站在阳光下,笑得格外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