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太和殿内回荡,仿佛带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启禀皇上!”
右相高声说道,“老臣认为,此时与鲜卑进行和谈乃是明智之举。”
他的话语引起了一片哗然。
但右相并未因此而停顿,继续说道:“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那些失陷的城池,更能让我朝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只要鲜卑人所提条件不过分,这对我们来说,岂不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况且,鲜卑可汗刚刚登基,皇上您亦是初登大宝,说不定双方还能因此建立起特殊的情谊。这不仅是两国交好的开端,更是奠定百年和平的契机啊!”
“”
他的这番话,让太和殿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不少大臣开始交头接耳,似乎对右相的提议颇感兴趣。
右相:“老臣以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
“如今登基大典在即,若能顺利与鲜卑达成和议,必是顺心顺意,天佑我盛王朝啊!”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紧接着高声附和道:“臣附议,主张和谈!”
刑部侍郎也随即站出来,朗声道:“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
一时间,太和殿内跪倒了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此起彼伏的“微臣附议”之声,在殿内回响。
很显然,此时此刻,大半的大臣都已经倾向于支持新皇独孤浩与鲜卑进行和谈了。
他们认为,和谈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同时也能为国家争取一些时间来恢复实力。
然而,在这一片附和声中,却有那么几个世代忠臣,依旧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忘初心,忠于盛王朝。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御史台御史大夫站了出来。
他身材高大,面色凝重,一身官服显得庄严肃穆。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虽然开口不疾不徐,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在人们的心上:
“陛下,老臣认为此举不妥,老臣坚决反对和谈。”
“”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朝堂的喧嚣,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御史大夫接着说道:“现今我朝实力已然足以改变当前局势,断无和谈之理。”
“我朝军队历经多年征战,英勇无畏,屡立战功。如今若与鲜卑蛮子和谈,岂不是对我朝将士们的一种侮辱?”
“那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鲜血岂能白流?”
“他们的英灵又怎能安息?”
“”
说到这里,御史大夫的情绪有些激动,他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些:“若如此行事,陛下日后又有何颜面去面对独孤家的历代祖先?”
“陛下身为一国之君,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祖宗基业为念,怎能轻易妥协?”
“”
说完,御史大夫双膝跪地,将头死死地埋着,仿佛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决心和坚定。
整个朝堂一片肃穆,众人都被御史大夫的言辞所震撼,一时间竟无人敢出声反驳。
就在这千钧一之际,三公之一的独孤太尉公,如同一座沉稳的山岳一般,从队伍中缓缓地走了出来。
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天下的重量。
彼时的刑太尉公,早已年过半百,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的步伐不再稳健,需要有人在一旁搀扶才能勉强前行。
然而,尽管身体已不再年轻,他的目光却依旧锐利,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睿智。
这一切,都源于先皇的突然驾崩。
新皇的登基,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使得局势动荡不安。
而如今,整个皇室宗族中,就只剩下三皇子独孤浩这么一个胜利者,他才是先皇的血脉,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其他宗族的成员,无论实力如何,都没有资格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为了稳定局势,三皇子独孤浩不惜三顾茅庐,亲自去恳请已经隐退的太尉公出山。
他深知太尉公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若能得到他的支持,必定能如虎添翼。
然而,独孤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他特意请来坐镇的三公之一太尉公,竟然会成为他最大的绊脚石。
要知道,对于太尉公来说,能够登上朝堂,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