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硬撑
法院的锤音震耳欲聋。
事情的确如李望寻所设想的一样被闹大,从地方法院升级到了国家法院,段家再有权势,也没有在国家司法机关上动手脚的能力。
经调查,段平川非法购买致幻药物,并对买通医生对宋津渡的身体加以迫害,威胁了宋津渡的人身安全,判处无期徒刑,李望寻防卫过当造成人昏迷不醒,多处骨折,判处三年监禁。
段家这些年干过的不法事件也被一一披露,再无翻身可能。
目送李望寻服刑的那天,天空湛蓝,微风和煦。
李望寻身形仍然挺拔如松,那双俊秀的眼含着仿佛永远不会变的宽容与爱意。
李望寻温柔地冲他摇了摇头,发丝被风吹起,那一秒宋津渡感到仿若灵魂出窍。
宋津渡忽然间想起了和李望寻的初见。
那天他刚跋涉归家,李望寻又恰好在火车站。
有一天他曾经问李望寻,“你经常在火车站乐于助人麽?”
李望寻一边给他剥桔子一边摇头笑,嘴角弧度勾人,笑意盈盈“你是唯一一个,那天看见你就突然想英雄救美。”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呆站在那里,不知道泪水是什麽时候流出的,也不知道是什麽时候不再流,从清晨到日落,後来才发现眼睛已经红肿的不成样,脸颊一次次被打湿又被风吹干
判刑後第二天,宋津渡不顾身体能否承受这长途跋涉,一个人默默回了春城。
站在熟悉的老式防盗门口,宋津渡仿佛看见了李望寻在楼梯旁千方百计逗自己笑的模样丶看见李奶奶端着汤站在门口,笑盈盈地喊他们吃饭。
他深呼了一口气,把自己从回忆里拉了出来。
“咚咚咚”,中指和食指微屈,宋津渡敲响了门。
李奶奶开门见事宋津渡,喜出望外,苍老的手握住宋津渡的手,开心地开口:“小渡回来啦!回来好,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奶奶知道他们两个人之间也许出了什麽问题,也很敏感地没提这段时间他们分开的事情,只是当她习惯性的往宋津渡身後看,却没看见李望寻的身影。
“望寻呢?”她问。
为了让她不担心,宋津渡对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告诉她李望寻因为受邀出国工作,签了一份保密协议,不能与外界通信,需要数年後才能回来。
李奶奶起初不信,笑着骂宋津渡也跟着李望寻学会骗人了,毕竟李望寻又不是搞科研的又不是什麽高科技人才,世上哪有这麽离谱的事情?
宋津渡知道这个借口并不高明,但他实在想不到什麽别的理由了。
好在宋津渡一贯可信,编谎话时神情又泰然自若不似半点僞造,纯良的眼睛就那样一眨一眨地盯着李奶奶,又加上他和李望寻之间的亲密关系,李奶奶很快便也信服,安心地同意和宋津渡飞往海城,和宋妈妈一起养病。
李奶奶年过八旬,身子一天不如一天,而唯一牵挂的至亲却在此时突然出国,心里自然难受。
“我知道他一贯有主意,小寻对你也是真心,可是这麽大的事他怎麽让你告诉我,也不亲口跟我说一声啊!”
小寻对你也是真心?
宋津渡几乎麻木的心又一次抽痛,什麽意思!
李望寻,竟然早已把一切都坦白给了李奶奶!?
他小心翼翼地开口询问,摸不准李奶奶的话是什麽意思,他模棱两可地试探,“那您怎麽想?”
李奶奶苍老而厚重的手抚上了宋津渡细瘦如竹的手,笑道:“你们能好好在一块,我就高兴喽,只是李望寻那王八蛋太不是东西,自己去国外潇洒,把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全交给你了!”
宋津渡被李奶奶的豁达幽默逗笑,笑着笑着没忍住又哭了出来。
原来自己一直担心的,李望寻早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没事的,我来解决。
“哎呦,你怎麽又哭上了。”李奶奶见状以为他是为两个人分别而哭,赶紧递上来好几张卫生纸给他擦泪,“又不是不回来了。”
宋津渡哽咽着,又露出一个笑容来,眼角还挂着泪花,“是啊,又不是不回来了。”
拼尽全力想护住的,最终也没护住。
生活就是这样,日子依旧照样过,宋津渡一个人拖着两个病人,自己又生着病,压力不小,好在季缘尘出手干预,使判决段平川的进度很快,即使段平川昏迷不醒,法院依旧强制赔偿了宋津渡不少损失费,使他足以支撑三个人的开销。
十三个月後,恰逢中秋,经过仔细调查和对段家的彻底搜查,宋津渡的画不存在抄袭现象,在京城的画展得以重新举办。
幼年开始就萌芽于心的梦想得以实现,宋津渡兴奋地把好消息分享给了奶奶和妈妈。
此时妈妈的精神状态已经稳定了不少,靠着远离春城加上李奶奶有时没事就爱和她聊聊天,意外地对她的精神恢复很有效果,对宋津渡不再有任何敌意,尤其喜欢和李奶奶谈心。
“真的呀?”李奶奶乐的当天亲自下厨做了好几个拿手菜,非要和宋津渡一起喝一杯,“我就知道我们小渡一定能行!”,妈妈在一旁微微笑着,默默地帮李奶奶挑鱼刺。
谁能想到呢,李望寻不在的一年多之後,李奶奶的睿智开明一点点安抚了宋妈妈的精神,祖孙三代能在一起共度中秋。
宋津渡陪李奶奶喝了一杯,出于对她身体的考量抢了他的酒杯,不让她再喝。
“不能再喝了!您身体受不了!”李奶奶乐着道:“要是小寻在,肯定让我继续喝!”
李望寻啊。。。。。。
提及故人,宋津渡擡头望向天空中那轮圆圆的明月,月光皎洁,衬得记忆里的人也在发光。
李望寻,此刻我们是否在共赏一轮明月?
宋津渡摇头轻笑,他恍然间想起了李望寻曾说过的,特别喜欢苏东坡写月的名篇——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