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记
1982年春节的护林站,古寺寂静,慧能法师也不在。陈柿子,一个名字像秋天般萧索的女人,遭遇了刚出狱不久的林跃进带来的凌辱。这污浊的伤痕,本应是同村人怜悯的起点,却成了流言蜚语的沃土。风言风语像海边的藤壶,粘稠丶顽固,附着在陈柿子破碎的生活上。有人说,这风刮得这麽歪,少不了对岸另立了门户的刘自立的影子。耻辱和沉重的绝望终于压垮了她,陈柿子选择了跳入大海,让咸涩的海水洗刷这世间的腌臜。
1982年的春天,海风带着咸涩。那个清明节,蛋蛋快四岁了。他还太小,无法理解母亲陈柿子心中那片沉甸甸的丶化不开的悲伤。他只记得那天风很大,呜咽着吹过礁石。妈妈把他轻轻放在一块冰冷的大石头上,亲了亲他的额头,然後走向了翻涌的大海,再也没有回头。
这一放,仿佛也带走了蛋蛋世界里所有的声音和色彩。
那个会指着路边的蚂蚁惊奇大叫丶会对着石头喃喃自语的蛋蛋不见了。他像一只受惊的小寄居蟹,紧紧地缩回了自己的壳里。不说话,不出门,不再和小夥伴们玩耍。奶奶刘萍的心揪得紧紧的,孙子安静得可怕,漂亮的大眼睛里总像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看人时隔着一段看不见的距离。
她害怕极了,背着蛋蛋去找村里的老大夫。
老大夫拈着稀疏的胡须,叹息道:“这孩子心里头,压着东西啊。他亲眼看着至亲走了,又惊又怕,迷住了心窍。这心结得慢慢解,得‘疏导’。”可怎麽疏导?老大夫摇摇头,“想法子让他哭出来,或者笑出来,把堵着的东西泄出来就好。”末了,他叮嘱奶奶:“这是一场长久的仗,你得时时看着他,多跟他说话,多哄他出来走走。”
奶奶的心沉甸甸的:“这……这得多久才能好啊?”“难说啊……”老大夫的回答像沉入海底的石子。
奶奶回到蛋蛋的小屋,用尽所有的温柔和耐心,絮絮叨叨地跟他说话,笨拙地逗他玩。她特意买了城里孩子玩的七巧板,五颜六色的木块在她手里摆弄着,期盼能撬开一丝缝隙。然而,蛋蛋只是静静地看着,像一尊没有表情的小石像。那把打开他心门的钥匙,在哪里呢?
奶奶想到了招娣的两个女儿,寄养在阿松家的大真和花儿。大真九岁,花儿六岁,正是蹦蹦跳跳丶爱说爱笑的年纪。或许,小孩子的世界,能唤醒另一个小孩子?在阿松和胜男(胜男心中因陈柿子的事也隐隐不安)的劝说下,阿松同意了让蛋蛋也留下,和大真丶花儿一起作伴。
“那你看他那个左手臂,长满毛,跟野兽似的,大真和花儿会害怕的。”阿松有些顾虑。
胜男问花儿:“喜欢这个小弟弟吗?”花儿乖巧地摇摇头:“不怕。”
再问大真时,大真二话不说,直接拉起蛋蛋的手,风风火火地拽向角落里那些花花绿绿的戏班道具堆。奇妙的缘分像阳光穿透云层——三个孩子竟意外地玩到了一起!尤其是六岁的花儿,像只灵巧的小黄莺,刚上一年级的她,竟能用从书里听来的故事,一点点哄得蛋蛋紧绷的小脸松动,嘴角甚至偶尔会微微翘一下,那可真不容易啊!
蛋蛋心里闷闷的。他想不明白,为什麽那麽好的妈妈,去了海里就不回来了?以前他在妈妈面前指手画脚,唠唠叨叨,妈妈眼里全是光,抱着他又亲又啃。现在呢?他觉得没人要他了。
但奇迹般的是,那紧闭的小嘴,在大真和花儿叽叽喳喳的包围中,终于又断断续续地蹦出了话语。奶奶刘萍知道後,欢喜地给阿松家送来了一个猪腿丶一条鱼丶一只鸡,说是敬土地公,实则是感谢阿松。
然而,孩子的生活并不顺利,村里的闲言碎语并未停歇。
大真性子像个小炮仗,力气不小,除了一双水灵的大眼,行事活脱脱是个假小子。她那带着川味的乡音,成了村里一些顽童取乐的靶子,纵使她为此跟人“拼命”,也挡不住那些“候鸟”丶“川娃子”的戏谑。
蛋蛋因为左手臂那条像盘着小龙似的暗青色胎记,上面的汗毛又长又黑,被孩子们认为是妖怪变的,叫他“小怪物丶扫把星”。
後来不知怎的,三个孩子都变成了“狗崽子”,就连花儿那样的乖巧女孩也是。狗崽子的意思就是没有爸爸。
“妖怪,你的妈妈是谁啊?”
“哑巴丶哑巴丶哑巴。。。。。。”
“妖怪,你的爸爸是谁啊?”
“特务丶特务。。。。。。”
“狗崽子,狗崽子。。。。。。。”
孩子们的世界,有时也无意中折射出成人的刻薄。
很快,“狗崽子”这样带着恶意的称呼,像甩不掉的泥巴,沾到了大真丶花儿和蛋蛋三个人身上。每一次被喊,大真就像只被踩了尾巴的小猫,涨红了脸,用尽全力嘶喊回去,嗓子都喊哑了。
阿松气不过,用村里的大喇叭愤怒警告:“大家夥儿,发发善心吧!嚼舌头害死了陈柿子,还想再害她的娃儿吗?!”
可“狗崽子”的烙印似乎打上了,孩子们顺嘴溜出的辱骂,如同顽疾。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後,大真对着那些跑远的背影,气呼呼地对着空气喊:“你们都是大坏蛋!我们又没咬你们,凭啥叫我们狗崽子!小蛋蛋,你咬人吗?”
“咬。”蛋蛋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啥?狗才咬人呢!”大真瞪圆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