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骅为何会忽然参加呢?师久想不通。
想不出所以然的事情,师久没纠结,很快切换到下一流程,李佩雯生平。
网络上关于李佩雯人生经历的记载不多,其属于较为低调的女企业家,不爱抛头露面,也不打造个人IP。
师久整合网络上各种零散信息,勉强拼凑出其人生履历。
成年前在美国读书,後来归国创业,事业发展不说顺风顺水,但也未遇到重创和危机。
莫非是在美国读书期间,和年骅有渊源?
可若如此,为何之前数年毫无风声?
况且两人的年龄差,也很难在校园上産生交集。
师久拿着笔,在白纸上圈圈画画。
他的习惯之一,在进行深度思考时,喜欢圈画些旁人看不懂的符号。
李佩雯丶李佩雯……
师久忽然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似曾听闻。
在这次事发之前。
在哪呢?
师久努力琢磨着。
是哪个新闻?还是以前当记者时期?
似乎更早……
电光火石间,师久从尘封的记忆里掏出了一个片段。
养父母去世的两个月前,也是他最後一次见养父母时。
大三暑假,他留在B市的市报实习。
但那天是养父的生日,他请了两天假,从B市飞回H市,为养父庆生。
养父亲自下厨做了最擅长的红烧猪肘,养母也贡献了她的厨艺巅峰——勉强能吃五味杂融的科幻版“西红柿炒蛋”。
他们围桌而坐,其乐融融。聊着学业,聊着生活,聊着未来。
吹完蜡烛吃完蛋糕後,他主动收拾餐厨,让养父母去客厅看电视。
说是收拾,也不过是将残羹剩饭倒干净,然後将锅碗瓢盆都丢进洗碗机。
家里的客厅和餐厅是相连的,面积大,但没有间隔。他一边收拾,一边能看到和听到养父母在谈话。
他会对如此琐碎的事情仍有印象,是因为那天的谈话挺特别。
他的养母是一名调查记者,而养父则是一名高校教授。
养母性格外向强势,养父则儒雅内敛。
平日家庭生活中,两人的相处模式很固定,通常都是养母滔滔不绝,挥斥方遒,养父从头到尾微笑倾听,很适时地附和一声,终了还有一通“我老婆真知灼见”的彩虹屁。
但那天在沙发,养父一个人说了很久,养母则一直蹙眉一言不发。
因为餐厅和厨房各种电器运作的声音,还有电视的背景音,谈话内容师久听得不甚分明,隐约好像是养父学校里的学术成果和论文刊物发表。
如今想来甚是奇怪,因为母亲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所以养父也从不在家中提及。
但那天养父讲了很久,母亲也听了很久。
养父的谈话里有好几个名字。
他记不清了。
但此刻他想起来,里面有个频繁出现的名字,便是李佩雯!
师久放下笔,看着窗外万家灯火。
李佩雯?
是恰好同名吗?
如果真就是同一个人,一个女商人,为何会出现在养父的谈话中?
他们有何交集?
师久越想越心惊。
他擡头,看着窗外无星无月的夜空。
夜空并未因没有星光便显得暗沉,恰恰相反,因为城市各种绚烂的射灯,夜空的颜色光怪陆离,已不见原来模样。
失真的天空。
摸不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