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第88章科举(35)
杀人诛心,莫过于是。
有了康王的证词,苏氏私藏银矿一案的进度就像是上了发条一样,飞快的向前奔进。
在昭武帝抱着顾丛嘉走出苏府的第二天,苏氏彻底定罪,而其中,苏齐贤的下场让人胆寒——并非是□□上的酷刑,而是精神上的霸凌。
陛下特令,让苏齐贤成为最後一个被处决的苏氏族人,在此之前,他会被带到各种地方,亲眼看苏府坍塌,一个个苏氏族人死去,并且,他身旁还有人提醒,因为他所做的一举一动,所以,苏氏族人才会是如此下场。
被临死前的苏氏族人谩骂,被人时时刻刻提醒就是因为自己才导致苏氏这个京畿第一世族获得如此下场,这对于一心想要让苏氏的荣耀更长久,让苏氏更辉煌的苏齐贤来说,太过残酷……然,文武百官无一人开口为苏齐贤求情。
**
起先还有那道德感高的大臣为苏齐贤说话,言为苏齐贤既已定罪,何必再折磨他,一死便可,他到底是两朝元老,陛下因一己之私这样对待他,恐史书名声不好听。
他说的时候,目光是瞥向同赵王站立在同一行的顾丛嘉的。
很明显,他指的一己之私便是顾丛嘉,眼下朝野,不,不只是朝野,整个京城,谁不知道秦王记仇——两次登苏府,且是妥妥的恶客,一次堵康王府,就是为了报仇。
偏陛下宠他,第一次的弹劾以陛下一句你们这麽维护苏府,莫不是参与到了苏府谋害到秦王的事中的反问偃旗息鼓。
堵康王的事也被同样的话给撅了回去。
第二次,便是此次,陛下亲自去接秦王回宫的,他们还能说什麽……但就这还不止,陛下回宫後,竟以苏府害秦王多次,苏府的处罚有必要让秦王这个受害者知晓,以此,让秦王参政议政!
便是只对于苏府的事发表言论,也足够惊悚,要知道,其他王爷均是成年後才逐渐上朝,参与政事的,但秦王,今年堪堪不过五岁,他前面七皇子和八皇子都还在读书,而他已然站立在了朝堂之上。
便是因为是受害者,陛下这也太偏心。
陛下的意志无可转圜,于是,在看到给予苏齐贤的处罚之後,便有那‘道德感高’的大臣为此谏言。
顾丛嘉鼓气,名为谏言太过虐待苏齐贤名声不好听,实则这是在敲自己呢。
顾丛嘉静了会,转身,目光直直的望向那位大臣,“大人觉得苏齐贤不至于此,那麽本王请问,大人是要为苏齐贤补上那四百七十三万两的国库支出吗?还是大人觉得苏齐贤害本王之事,因本王最终没事,此事便可轻易接过?”
这人支支吾吾,却说不出什麽,他没能力支付起四百七十三万两的白银,也说不出口谋害亲王没事。
最终,他涨红着脸:“杀人不过头点地,此举对于一个曾为周朝有功的朝臣来说过于残忍。”
“这位大人,本王无知,竟不知晓苏齐贤为周朝立了什麽功?你可否告知本王?”
顾丛嘉目光直直的看向他,漆黑的瞳孔里满是求知的渴望,仿佛真的不知道苏齐贤对周朝有什麽功。
这位不想陛下过于宠溺秦王的大臣怎麽会知道苏齐贤立了什麽功,他只是想借此劝谏陛下不要太过宠信秦王而已。
但是,苏齐贤坐了那麽多年左相,应当是对朝廷有功的……想着,他的话便脱口而出:“苏齐贤当过这麽多年左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样对待一位为朝效力多年的老臣,恐于名声有碍啊,陛下。”
他殷殷切切,看着昭武帝的眼睛里是深切的担忧。
顾丛嘉看着,竟然还真的挺真心实意的……昭武帝是明君,他绝不能让陛下因为偏宠偏信秦王而在史书上留下污点,这位大臣是这麽想的吧,顾丛嘉猜测。
所以,在满朝文武都对父皇允许自己参政议政而议论纷纷,他们心中并非没有意见,只是,明眼可见的陛下宠秦王已经达到了一种程度,无人上来触霉头的现在,这位大臣开口了,因为对昭武帝的忠心,和真切对陛下名声的忧心。
周大人是真心实意的,但,顾丛嘉却升不起丝毫的好感。
这不是废话吗,周大人朝父皇弹劾的是他顾丛嘉啊,他还能对弹劾自己的人有好感吗?就是他忠于昭武帝也不行!
朝野皆知,秦王是最记仇的了。
而且,昭武帝的作风强硬,做事自有决断,周大人现在对昭武帝如此劝谏,又何尝不是希望昭武帝按照他的来,即使是好意,希望昭武帝在史书上不留下污点,但是,不说昭武帝本身手腕性格便强硬,不然也不会说亲征就亲征,就说昭武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会愿意旁人打着为他好的名义让他不让他做这做那吗?
换位思考,顾丛嘉眼中就浮现出厌恶。
逼迫父母者,子女为之恶。
赵王情绪复杂的偏头看顾丛嘉,他此刻想的是,啊,不愧是父皇最宠的孩子,一点都不会掩饰情绪呢。
显然,他把顾丛嘉眼中的厌恶当做了周大人弹劾顾丛嘉,而顾丛嘉不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