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翦商书籍 > 出书版 第15节(第1页)

出书版 第15节(第1页)

宿舍与伙房

住宅区的复原图可以提供一些武士们的生活信息。

发掘出的住宅区有连片的房屋七组,二十余间,所有的房间都有单独朝外的门,内部互不相连,开门的方向也不一致,一座房子的两个房间,可能一个向东开门,一个向西开门。总的来说,这片住宅区更像一组“单身宿舍”。

这些房子并不是用于日常生活的家宅,因为几乎所有房间都没有做饭的陶鬲等炊器,也没有炉灶火塘(炉灶的烧土和炭灰本是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只在住宅区最北边有两间“公共伙房”。

所以,这片住宅区可能是某种军营性质的公共建筑,供武士们定期在这里住宿和值班。他们应当另有私家住宅来安顿老人、妻儿以及奴婢和牲畜。几乎所有的青铜武士墓葬都随葬有做饭的陶鬲或铜鼎,这说明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但目前尚未发掘到他们的私宅。从军营宿舍的规模判断,他们的家宅也不会太豪华,可能也是数十平方米的夯土房屋。

来看两间编号f14的“公共伙房”:两间敞厦式房屋,南室靠墙

f14房屋(伙房)复原图及部分陶器

是炉灶,木柱下半截用草拌泥包裹,以防止被炉火引燃。

两间伙房出土有大量陶制炊器,从大型盆罐,到小型的鬲、豆。其中一件大罐内有重达w斤的“灰白色水锈状沉淀物”,经化验,是制作黄酒的酵母。看来,伙房也兼作酿酒作坊。另外,出土器物中还有陶制的漏斗形器,应是灌酒之用。

伙房的几件大陶罐内,储存着很多干果,有李子和桃子的果仁、枣子以及大麻和草木樨的种子,有学者推测,它们可能是用来炮制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酒的。

华北亚热带时光

台西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主要是鹿角制作的工具,其中麋鹿多于鹿鹿。从生活习性看,麋鹿主要生活在湿热地带的沼泽,廛鹿则主要在较干旱的草地和稀疏林地,这说明当时台西地区以沼泽湿地为主,间有部分干旱草地和树林。

如前文所述,在商族人崛起和建立商朝的过程中,水牛一直伴随着他们,甚至当青铜武士来到遥远的北土建立军事据点时,还驱赶着这种熟悉的家畜。台西遗址的房屋和墓葬中大都出土过水牛骨。比如,西台东侧的一座祭祀坑h50,就埋有一具完整的水牛骨架;102也随葬有一对水牛角,以及羊肩胛骨和猪腿,用来代表猪、牛、羊≈ot;三牲”;f2东墙的南北两端,也各夯筑了一只水牛角。

在商人的传说中,先祖王亥曾经赶着水牛群到河北有易氏之地(台西遗址以北250公里处)。但另一种重要的家畜——马,却在台西遗址难寻踪迹,只在像是指挥中心的f6西门外的垃圾坑h3中发掘出一根马的肋骨。它可能是作为食物吃剩的。2马和马拉战车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到商代后期才普及。和台西同时的殷都虽已有马车,但台西聚落级别较低,应该还没有。

此外,112的随葬品中有铁刃铜钺和铜甑各一件。铜钺较小,接近成年人的手掌,主体为青铜,刃部是铁质,已经失落,但断口处还保留了较多铁质。为什么用这把没有刃部的钺随葬,毕竟碳化的铁远比青铜坚硬和锋利?这不好解释。可能是铁刃过于珍贵,后人敲了下来继续使用,只用青铜钺体给先人随葬。铜甑则比较精致,做工比台西其他墓葬中的铜器都要好。看来,这位墓主是台西最富裕的人物。这座墓是1972年农民取土时挖出的,没有经过专业发掘,只知道墓葬有殉人,很多信息已经无法复原。

曾有学者认为,商代还没有冶铁和锻铁技术,这把铜钺的铁刃应

h50祭祀坑中的水牛骨架

该是陨铁。但也有学者从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推测,这不是陨铁,而是人工制作的熟铁。在“伙房”f14前面,出土有一些冶炼过的残铁渣和两小块铁矿石,显示台西人也许已经掌握初步的炼铁技术。但因为没有发掘到冶铁和锻铁的工作区与产品,目前还无法确定。

台西遗址并非只有青铜武士,还有普通农民。发掘虽集中在“贵族营区”极为有限的空间,但还是在最边缘处挖出了一座穷人的房基,这便是f10。

f10在武士营房后面十几米处,东西长26米,南北宽16米,室内只有4平方米的空间,极为狭窄局促。它的建筑方法是,先在地上挖出半米深的半地穴,形成居室的轮廓,然后加盖草木窝棚。

室内屋角有一直径和深均50厘米的圆形储物坑,里面有做饭的陶鬲和残破的石质农具。储物坑的旁边是灶坑,有烧土和灰烬,“除去藏穴和灶坑以外,仅能容两人栖息。这种简陋的房屋,自然与居住者社会地位的低下有关”。这是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极为常见的农舍。

农民的墓葬散布在青铜武士营区周围,大多没有随葬品,或只有一两件粗糙的陶器。台西目前发掘112座大小墓葬,“人架除完整的和腐

朽成粉的以外,还有10座墓人架的股骨或胫骨全部或一半被截去。其中有的截面上有刀砍或锯的痕迹,似乎是受过刖刑”。

被砍掉腿的人数占墓葬总数的近十分之一,考虑到有些墓葬尸骨已完全腐朽,无法观察和统计,实际比例应当更高。这也是青铜武士统治农民的方式之一。

台西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用石头和骨头磨制的箭头(镶),有些是底层农民的捕猎工具,有些则属于青铜武士。这些贵族一般只用三四枚青铜镶随葬,看来再多就负担不起了。

台西遗址没有留下文字,青铜器上也没有族徽铭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台西商人氏族的名称,也不知道他们如何称呼驻防的这片土地。商人把定居点叫作邑,台西遗址则是一座湮没在历史中的无名之邑:它只是一座规格不太高的军事聚落,主人也只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地方军事贵族,在他和安阳殷都的商王之间,应该还隔着至少一个指挥层级。

虽然距离殷都有些远,但台西商人并不孤立,他们使用的铜器和殷都完全同步,属于典型的殷都初期风格,礼器的花纹繁多,几乎遍布全身,而早商郑州和盘龙城的铜礼器大多只有一条纹饰窄带。这说明台西商人和都城的联系很密切,商王朝也比较重视这些北方边疆的守卫者。

这座军事营地后来被废弃了。发掘显示,部分房屋毁于火灾,比如最大的连体建筑f6。但这并不意味着营地被废弃全因火灾,即使被火焚毁,重建也不是难事,况且这座营房本就是在水灾之后重建起来的。

被废弃的真正原因,应该是青铜武士们移防了。在盘庚迁都之后,商朝对黄河北岸的统治日渐稳固,边防线也就逐渐向北推移。到殷墟后期,北方防线已经推进到今河北定州(距离台西遗址约80公里),甚至更北。

或许,部分房屋的焚毁被台西首领解读为神降的启示,故而放弃旧居,继续向北迁徙。在青铜武士匆匆离去时,有些笨重物品被放弃,比如公共伙房内几个装着酿酒原料的大陶罐。对于周围的农民而言,军营里遗留的物品颇有价值,看来他们并没有进入这座悬挂着人头的营地,于是,房子在年久失修中陆续坍塌,最后被掩埋了起来。

与此同时,殷商王朝正在走向中兴繁荣。

附录:北土食人部落

在燕山南麓,有一个经常吃人的聚落,这便是今北京昌平区的张营遗址。3

在相当于夏朝一二里头时期,张营聚落已经存在,但那个阶段的遗迹很少。到了早商后期(张营遗址三期,二里冈文化后期),张营出现了一些商族风格的陶器,比如所谓“瘪裆”造型的陶鬲,但仍以本地陶器为主流。

新的改变是铜器制造。张营遗址发掘出的石头和陶制的铸铜范皆为制作小件铜器的双面范,如跳、针、锥、鱼钩和小刀。此外,还有铜制的耳环、凿、鱼镖和梳子。有炼铜的铜渣出土,说明本地用铜矿石冶铸。但没有发现任何铜容器的铸范和实物,也没有铜戈、铜矛和铜钺等兵器。检测发现,多数铜器是铜锡合金,基本没有铅,但这种合金硬度较高,只适合制作小件铜器。可能张营人的铜器以自用为主,外销较少。

张营聚落只发现几座很小的房屋遗址,没有明显的阶层分化,仍处在部落生活阶段。截至目前,发掘122座灰坑(垃圾坑),其中,

两件铸造箭微的石范:分别只能铸造一枚和两枚箭微。西安老牛坡二期发现的陶范一次至少能铸造五枚箭镰,郑州商城的陶范一次能铸造十几枚,张营聚落规模较小,铜器产量也低得多

有12座埋有零碎的和残破的人骨,4跟猪、牛、羊、鹿的骨头混杂在一起,没有完整骨架或肢体,头骨也都被砸开。

有些人骨制成的工具,主要是用股骨(大腿骨)制作的骨锥,它们应该是用坏之后被扔进垃圾坑的。此外,在f1中还发现一块人股骨,可能也是制作工具用的。

在发现的60块人骨中,只有两块属于夏末商初(张营二期),其余属于商代中前期(张营三期)。发掘报告推测,灰坑h84中的人骨至少来自七个人,h105至少来自两个人。人骨过于零碎,多数无法鉴定年龄和性别,只有几枚牙齿属于一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

有些骨头,特别是股骨上,有敲砸和刀砍断痕,可能是敲骨吸髓所致。约一半骨头被烧过,应是烧烤食用。发掘报告推测,当时这里应该存在食人风俗,战俘或奴隶可能会被杀死后肢解分食。

三期(商代中前期)的张营人虽然能够冶铸铜器,但还无法完全取代石器。发掘出的最主要的农具和工具都是石头做的:石斧32件,石铲13件,石镰56件,石刀23件,石饼10件,石镶10件,石磨盘11件,石磨棒14件。除了饲养家畜,狩猎占的比重也比较大,灰坑中有较多鹿类的骨头,还有虎、豹、棕熊、马、驴等。

那么,在张营人势力最盛、食人行为最多的三期,他们和商朝是什么关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