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书武王伐纣的时间表主要参考罗琨《商代战争与军制》,第334-358页。
6《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牧野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南郊。但是,《括地志》
此论的前提是认为殷商都城在朝歌,故其关于牧野的说法自然也不可信。
《帝王世纪o山海经逸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4页。在更晚的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当罗马执政官(统帅)带领军队出征时,执政官的卫队并非来自罗马的士兵,而是由各同盟城邦的青年显贵组成,这显然是为了强调罗马和同盟城邦的紧密关系。周武王此举可能和罗马人有相同用意。《史记o周本纪》。但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商代用兵至多一万人,故七十万明显与实际不符。
参见《逸周书o武寤解》。此篇是四言诗,内容都是描写牧野之战征服商朝的经过,但题目“武寤解”与内容无关,可能是传抄错乱所致。“武寤”的意思是武王惊梦,这种内容在《逸周书》中出现过多次,故而容易导致抄写人发生错乱。
在盔甲戎装时,跪拜可能是单膝跪,然后摘头盔低首致敬,而非以头叩地。传世的《尚书》中那篇著名的《洪范》也是武王和箕子的对话,但内容富有学理性,和当时紧张的军政局势完全无关。
《逸周书o克殷解》和《史记o周本纪》均有记载这次武王向诸神汇报的仪式,而《史记》很可能取材于《逸周书》。
以上详见《史记o周本纪》。
以上详见《逸周书o商誓解》。
《逸周书o世俘解》,这段文字中有些错字,如“猫二”可能是“豹二”。
在《逸周书o世俘解》中,人祭内容被分为了两处,而且可能存在错简。学者对此有过多种解释,如存在商历和周历的区别,以及中间可能有闰月等。关于这些祭祀举行的地点也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在关中的周原,但也有人认为当时时间不足以返回周原。可参见杨宽《西周史》,第106页;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第421-443页。本书采用祭祀在殷地举行的观点,且根据祭祀日干支相连的特点,将祭祀日程复原为连续六天。
即消灭尽可能多的商人,但文本记载不可能如此露骨。
可能会被历代商王压制、欺辱。
以上详见《逸周书o度邑解》。
“元二表示嫡传的继承人之意。
以上详见《尚书o金滕》。亦可参见《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最早文本出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在传世《尚书》目录中依文内“金朦之匮”一句,简称为《金滕》。
《真诰》卷十五注引《竹书纪年》:“(武王)年四十五”。
第二十六章周公新时代
武王周发去世后,周公旦随即宣布年幼的侄子周颂为继承人(成王),但真正坐上王位的是周公。在成王亲政之前,一切政务由周公负责,他不仅拥有王的全部权力,使用王的全套礼仪,臣僚们也都称他为王。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荀子o儒效》)
辅政期间,周公平定了叛乱,还实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来巩固新生的周王朝,比如,拆解商人社会,分封周人诸侯,等等。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但后世已经完全忘却的举措,就是废止商朝的人祭文化。
《尚书》有八篇周公主政期间发布的讲话,被称为“周初八诰”,记录的是周公为王朝奠基的诸多工作,从中,我们能够找到一点周初禁止人祭的蛛丝马迹。】而从考古来看,商朝一直繁荣的人祭和人奠基到西周建立时却戛然而止。文献和考古两相对照,本书推测,这场重大变革发生在周公辅政时期。
这场变革几乎从未被历史文献提及,甚至商代无比“繁荣”的人祭行为也没有被记录。那么,周人为何要掩盖商人的血祭宗教,以及这个宗教是如何被消灭的?
这些都要从周公辅政时期开始讲述。
东方叛乱
武王死后,周公称王理政长达七年。这是王朝草创时期迫不得已的选择:商族人的势力依旧庞大,他们的传统是只服从已成年、有能力的王者,所以商朝历史上经常有兄弟继承王位。如果现在坐在周王位上的是个幼童,商人会很容易萌生叛乱的冲动。太保召公爽理解这个方案,他是周公最重要的支持者。
周公遇到的最激烈反对,来自驻防殷地的“三监”:管叔、蔡叔和霍叔。他的这三位兄弟认为周公辅政只是故作姿态,后面肯定还要篡权为王。特别是管叔周鲜,有记载说,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比周公大,比武王小,如果按照王位兄终弟及的原则,管叔比周公更有资格为王。(《史记管蔡世家》)
“三监”和关中有密切联系,他们的宣传鼓动传入了镐京。《尚书o金滕》载:“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日「公将不
利于孺子。’”“公”即是周公,“孺子”即是成王周颂。
而武王临终前谈话的内容可能也有所泄露,比如准备毁灭殷都和屠杀商人的计划等。管叔等人不能接受毁灭殷都的方案,这里繁华富庶,比西土的生活好得多,怎能轻易付之一炬?
至于商王武庚,最初他应该还没有起兵造反的勇气,但因处在管叔等“三监”的控制之下,也被裹挟进了叛乱,故《史记o管蔡世家》曰:“乃挟武庚以作乱。”此外,山东和苏北淮河流域的夷人部落,嬴姓的徐、奄等部族,也加入了反周公同盟。2
纣王时期,商朝曾重点经营东南夷地区,所以这里的很多部落和商朝关系密切,比如纣王重用的蜚廉和恶来父子就属于嬴姓夷人,恶来虽在牧野之战中被杀,但蜚廉却逃回了家乡并带领族人起兵反周。周公辅政元年,整个东方都已脱离镐京的统治,叛乱者的声势越来越大。
关中的周人贵族大都不愿再次进行战争,认为叛乱者势力强大,且以“三监”为首,开战则意味着周族手足相残,所以最稳妥的方案是妥协,东西分陕而治,把东方殷商旧地全权交给“三监”。但周公和召公反对,坚持要平息叛乱。
周公辅政二年春季,为了让周人支持这场战争,他开始准备全面动员。
周公先是求助于先王之灵,并用文王留下的那只大龟壳占卜,然后发表讲话,刻意淡化周人内部的矛盾,强调这主要是商朝残余势力和周朝的较量。
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日:“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春)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敕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翻译为白话是,文王给我留下了大宝龟,在这个早上,我用它来占卜,先在上面刻上向文王汇报的命辞:“西土遇到了大困难,人心惶惶,那愚蠢的殷商,如今小有积蓄,胆敢试图恢复它的声势。上天给我周邦降下危难,带走了武王,那些商人知道我国有危机,人民不安定,就说:‘我们恢复王朝的时机来了!‘他们想让我周邦臣服。这个春天的翌祭日(占卜当日),我带领十名受到民众推戴的臣僚,准备完成文王和武王开启的功业,我这件大事业会顺利吗?≈ot;我的占卜结果是:一切都会吉利!3
《尚书o大诰》是现存的周公辅政时期的第一篇讲话文稿,其主旨是必须消灭东方叛乱者。但与文王不同,周公没有亲自见到上帝的能力,所以只能在龟壳上释读上帝和文王的意旨:“我是文王的孩子,不敢违抗上帝的命令。上天福佑文王,让我们这个小小的周国兴盛起来。文王从来都信仰占卜结果,所以能接收上天的命令。现在,上天来帮助我们,也是通过占卜显示天意!”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知亦惟卜用!
《尚书》所载商周之际王的讲话,经常用浅显的农业生活例子作类比,讲道理。周公这篇也不例外。他说,文王开启的翦商事业,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完成,就像父亲盖房子,已经筑好了房基,但儿子不愿建造屋墙,这房子能完成吗?就像父亲开垦了荒地,儿子却不愿播种,这样能有收获吗?
王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刻肯构?厥父落,
厥子乃弗肯播,知肯获?”
周公带兵东征,首先指向殷都。史书没有记载战争过程,只提到殷都发生了大混乱和溃败,“三监”被俘虏,为首的管叔周鲜被处死,蔡叔、霍叔被褫夺封爵,终身囚禁;4商王武庚则逃亡到北方,被追兵杀死。
对东南夷人的战争耗时更久,可能从周公辅政三年持续到四年。这里地域广阔,土著部落众多,周人势力还未能触及这里,所以由周公和召公爽分兵进剿。据《吕氏春秋》载,有些商人侯国使用驯化的大象作战,但仍被周军击溃,逃到了江南地区。为赞美周公的功德,周朝宫廷还专门创作和增加了《三象》舞乐。§而蜚廉则在失败后逃到海边,仍被追杀,最后族人被周朝强制迁徙到西土,后来繁衍出秦族和秦国。6
武王灭商,虽三月告成,但其实只是开端,因为商朝解体后,大量商人氏族还保留着武装,尤其东南夷人地区的商人势力更是毫发无损。周公这次东征,历时三年,才算是彻底消灭了商人的军事实力,把周朝的统治推进到原商朝的全部疆域。周人一度因战争而疲惫不堪,《诗经破斧》这样歌唱:
既破我斧,又缺我折。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这可能是后方周人忙于劳作的咏叹。
而从牧野之战算起,周王朝则经过大约五六年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了稳定而全面的统治。也只有到此时,周公旦才可能对周朝予以通盘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处理商王朝的庞大遗留,先要彻底消除商人兴兵复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