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叹气:“早知道会是这样,招聘会我都不去了,都怪当时秋招没有努力,现在屎里淘金,谁知道工作这麽难找啊。”
当时人在哪里呢?
在北京,在实习,跟着公司跑项目,辛苦奔波一整年,原以为能够顺利转正,报告都递上去了,经理拍着胸脯跟她保证“小夏,以後前途无量啊”。
然而名单公布出来,她与另外一个女生双双落选,馀下男生全部转正成功。
夏荷心灰意冷,决定去找经理问个清楚。
她真的想知道,究竟是何原因,为什麽她付出了超越旁人十倍的努力,却比不过几个会陪领导应酬,会聊天,会来事儿的男同事。
经理小声告诉她:“公司经过综合考量,发现还是男生更能适应我们工作的节奏,女孩子嘛,多少有些不太方便。”
夏荷回到学校正赶上秋招的末班车,只是运气不好,没抢到座位,只能站着,等到春招站下,捡别人挑剩下的几个offer,茫然无措。
梅梅同样如此,因为考研落榜,错失秋招,现在面临二战与春招的双重抉择,权衡利弊後她决定选择春招就业,可是兜兜转转,好的岗位已被他人率先挑走,剩下的大多是些残次品,如在地铁口被人随意丢弃的共享单车,实在入不了眼。
夏荷唏嘘感叹:“我以为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英语是最不可能会失业的。”
“谁想毕业就失业呢。”梅梅神情暗淡下去,“曾经我也以为,英语是我的优势,凭借这一门语言,我可以去往世界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流浪,冒险,和所有人对话。但现实给我沉重一击,我连世界这道大门都没打开。”
她把简历撕碎,狠踩在脚下,过了一会儿又心疼地把它们拾起一片一片扔进垃圾桶。
家境普通的女大学生,遇到招聘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不仅耗时耗神,还需不断往里投入资金。光是简历彩打就要一元一张。春招啓动以来,她参与了无数场招聘会与双选会,累计花费超过百元,且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夏荷深有感触:“我在公告栏上看了一眼今天的招聘公司,不太行,好像都是一些不知名私企。”
说到这个梅梅就来气:“都是那种二十人不到的小公司,一人顶三人干活,工资还不按时发的那种。公司名气不大,HR的脾气倒挺拽。我大概看了一下,不是管培就是销售,最近行业不景气,连主播都来招聘了。”
“待遇怎麽样呢?”
“底薪两千五,提成另算,业绩不合格还要扣款,无双休,加班没有加班费,无年假,无年终奖,年底无双薪,一问连社保都没有,这不纯纯糊弄人嘛。”
可是这样的工作依然人人趋之若鹜,大夥儿总说,先干着吧,後面再找,然後妥协,一直妥协,直到资本家榨干我们体内最後一滴血液,再想爬已经爬不起来了。
夏荷难过地闭上眼:“咱们工科院校,文科就业面太窄,只能问问老师,联系一下毕业的学长学姐,看能不能有内推的机会。”
梅梅捂住眼睛想哭:“内推我就不奢望了,英语专业前景差,工作难找也是常态,幸好还有教师资格证,家里让我回去考教招,运气好的话能分到乡镇去教书,也算捧上铁饭碗了。”
老家是最後的退路,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回去。
梅梅被家里催婚,她工作又没着落,除了老家并无其他地方可去。
夏荷理解梅梅的痛楚,安慰的话脱口而出,却又显得那麽苍白无力。
罢了。
梅梅苦笑,叹息一声,洗漱完早早入睡了。
夏荷修改简历到凌晨一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一会儿迷迷糊糊入睡,梦到人事把简历甩在她的脸上,让她赶紧滚蛋,一会儿清醒过来,茫然地盯着头顶的床帘。
夏荷起了大早,去公寓楼下打印室重打了十份简历。
她来过这里很多次,老板认得她,给打五折,夏荷有些受宠若惊,接过老板递过来的零钱,心情如井底泛起的气泡,甜滋滋的。
好兆头,但愿今日可以顺利约到面试。
寻着手机上的地址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学二楼,看一眼门口的展示架,确认公司名称,夏荷松了口气,宣讲会才刚刚开始。
她从後门进去,在最後一排靠过道的位置坐下,拿出笔记本正要开机,身边突然有人搭讪。
“你是哪个专业的?”
夏荷只随意瞥一眼。
是个男生,本专业没见过,估计是外校过来旁听的,再看他穿着印有隔壁学校校徽的polo衫,更加确认无疑。
既然是隔壁学校的,就更没有深交的必要了。
男生继续问道:“你是来帮男朋友占位的吗?”
夏荷不语。
男生视线划过她的侧脸,支起脖子,牢牢锁定在她摁住电脑开机键的手指,油腻腻的。
夏荷隐约有些不适。
她把电脑屏幕合上,拿出简历,特意放在离得较远的左上角位置,不想那男生是个千里眼,夏荷听见他拍桌大叫:“我去,你工科专业的啊,看不出来。建工院怎麽会有这麽漂亮的女生。”
工科专业的女生无需过度打扮,应该朴素一点,老实一点,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带大框眼镜,只管埋头苦干,符合外界对于工科女的刻板印象才对。
夏荷实在厌倦了这些贴在女生身上所有性格与形象化的标签,也懒得同他人做过多无效的回应。
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男生见她不说话,把脸转回去,暗暗骂道:“装什麽装啊。”
宣讲会结束,同学们按照需求将简历投给各部门相应负责人,轮到夏荷,对方明显迟疑了一下。
他先是看了一眼简历,又擡起头,上下打量她,眼神落回,最後摇了摇头,赠送给她一个职业性的微笑。
“不好意思同学,我们公司目前暂时没有招聘女生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