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昭昭jovi > 第64章尘埃落定(第1页)

第64章尘埃落定(第1页)

第64章尘埃落定

端拱十六年,元日。

五更梆冷,万岁更始之钟自太庙滚雷而至,震落檐角残雪如絮。京华街巷,本应爆竹碎红铺地,若流火灼灼,今岁独异——惨白素绫飘卷于朱垣之间,与散落红屑交缠,红如泣血,白若飞霜,于料峭寒风中翻涌出诡谲窒息的斑斓。

新岁甫临,国丧如冰水倾盆,浇熄大半人间烟火。东宫太子萧昭珩战殁重坡之耗,随除夕前夜最後一道羽檄入宫,元日清晨已遍传朝野。宫宴撤丝竹,朝贺失笑语,坊间童稚燃炮亦怯怯,炸响後唯馀死寂如渊。

朝堂上,两件事压过了新年的气象。一件是谢道林被革去总督职,暂押刑部待审——太子战殁,主帅难辞其咎,没人敢提那封被篡改的批红,更没人敢深究粮草迟滞的真相。

另一件,则是储位的空悬。圣上膝下仅馀二皇子萧昭琛,西线大捷的功勋尚在传唱,他的名字成了百官心照不宣的答案,只是眼下国丧期间,谁也不敢先挑明。

于是便有了两种景象:勋贵府邸的暖阁里,有人借着贺岁的由头举杯,眼底藏着对新主的期许;而东宫旧属的门庭前,总有素衣人悄然驻足,抹一把泪便匆匆离去,怕惊扰了这份不合时宜的悲戚。

风头正盛的二皇子萧昭琛此时正在刑部。刑部大牢的铁门便在萧昭琛身後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一身素色锦袍,外罩玄狐披风,与这阴冷潮湿的牢狱格格不入,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如今的他,已是朝野默认的储君,风头无两。

狱卒引着他穿过幽暗的甬道,尽头是间格外干净的牢房:青石地扫得发亮,墙角摆着炭盆,虽不旺,却足以驱散寒意,桌上甚至还放着半盏温着的茶。谢道林正临窗而坐,望着铁栏外那一小片灰蒙蒙的天,听见脚步声,缓缓转过身。

他囚服旧却干净,依旧坐得笔直。见了萧昭琛,既没有起身,也没有行礼,只那双曾看透边关风云的眼睛,沉沉地落在他脸上,像在审视一块蒙尘的玉,看了许久,才哑着嗓子开口:“二皇子,这一切,都值得吗?”

萧昭琛在他对面的木凳上坐下,炭火的微光映着他眼底复杂的纹路。他擡手,示意狱卒退远,才喟然一叹,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又藏着一丝释然:“原来……你都看出来了。”

“我虽不知司礼监的批红为何会改,”谢道林的目光如旧,带着彻骨的寒意,“但能在朔州至重坡的粮道上动手脚,能让押运官‘冻毙’,能让本该直送东线的军饷迟滞三日——除了手握西线兵权丶又熟悉粮草调度的你,这世上再无第二人有这般能耐。”

萧昭琛没有反驳,“他说,以後这江山,咱们兄弟共守。”

可共守的誓言,终究抵不过权力的倾轧。萧昭琛擡起头,眼底最後一丝犹豫已被决绝取代,定定地看着谢道林:“舅父,你该明白,这天下的椅子,从来只能坐一个人。”

谢道林的手猛地攥紧,指节泛白。他想起那个在重坡浴血的太子,想起那些冻毙在雪地里的士兵,想起自己那封泣血奏疏上的“速!速!速!”,心口像是被钝器反复捶打。他再次追问,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我再问你,真的值得吗?”

萧昭琛沉默了片刻,炭盆里的火星“噼啪”爆开,照亮他年轻却已显冷硬的侧脸。“我会当一个好君主。”他只说了这一句,再无其他。

好君主?谢道林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苍凉,震得铁栏都嗡嗡作响。他不再看萧昭琛,重新转回身,望向窗外那片狭小的天,仿佛又看见重坡城头那面染血的太子旗,在风雪里摇摇欲坠。

也是在这一天,一份辞呈摆在了御案旁,青州巡抚兼右佥都御史苏棠,自请去职。

这位曾伴太子左右丶以清介闻名的洗马,终究是没熬过这个冬天。朝堂上从此少了那个苏大人,後来有人说,在某个书院里,多了位姓苏的先生,教孩子们读《论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只是讲到“死而後已”时,总会停下来望着窗外,许久不说话。

苏棠没有回故乡。他脱下官袍,换上粗布长衫,背着简单的行囊,开始在山河间行走。

他曾在蜀地的山村里住过一年。那里的学堂漏着风,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却总爱围着他问京城的事。他不说东宫的梅树,也不提重坡的雪,只讲《史记》里的游侠,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春末时,他跟着村民去摘茶,指尖被茶汁染得发褐,傍晚坐在门槛上,看夕阳把远山染成金红色,像极了那年太子出征前,东宫屋檐下的霞光。

第二年秋,他又去了关中。在一座破败的文庙旁落脚,修补了漏雨的屋顶,收留了两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他教他们读书,也教他们劈柴挑水,冬天生起炭火时,便在炉边烤红薯,烟气氤氲里,少年们说“先生,您笑起来像画里的人”。

他摸着滚烫的红薯,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有人也是这样把温热的烤红薯塞给他,说“阿棠,这东西暖肚子”。

他就这样走着,一年换一处天地,看江南杏花雨打湿青石板,看塞北秋草被朔风卷成浪,看岭南瘴雨洗过苍翠竹海,看中原残雪覆盖千年古战场。他把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惦念,都揉进了讲给孩子们的故事里,自己则成了故事里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过客。

而留在朝堂的江默,凭清剿海寇的功勋步步高升,金盔银甲映着宫阙的琉璃瓦,却总在深夜独坐时,想起那个在烛火中运筹帷幄的苏大人。

苏棠的姐姐苏萤,选择了另一条路。她与丐帮帮主欧绛雪并辔江湖,青衫仗剑,看遍塞北江南。离京那日,她与苏棠在渡口相别,没说再见,只道“江湖路远,有缘自会相逢”

那年除夕,户部尚书郑正清从宫宴归来,府邸空旷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妻子早已随着江南季氏的覆灭,在梁上悬了白绫,自那以後,这庭院便只剩他一人。

他站在阶前,看雪落满荒芜的天井,看月光洒在冰冷的石桌上。

雪落无声,他站了很久,久到肩头积了厚厚的一层白,像一尊沉默的石像,没人知道他在想什麽——是想季氏满门的鲜血,还是想那个此生再不能相见的故友,或是想自己这半生汲汲营营,最终守着一座空宅,连杯热酒都无人共饮。

而在江南宁州,林南有守着一方书院,将全部家资都用来资助贫寒学子。

他尤其偏爱那些看上去倔强丶耳朵冻得通红的少年,总在放学後拉他们到街角的摊子前,买热乎乎的糖炒板栗。

“拿着,”他把纸袋塞进少年手里,看着他们笨拙地剥开壳,烫得直搓手,眼底会泛起一点暖意,“读书要用心,也要记得,日子得有点甜。”

有人问他,为何总对这样的孩子格外上心。他望着远处运河上的白帆,沉默半晌才说:“从前认识一个人,也总爱把热乎东西分给别人,自己却总忘了吃。”

那年的春风,最终吹过了重坡,也吹过了京城的红墙,吹过了东南四州将要开通的海港,吹过了苏棠走过的每一条路上。

新年的爆竹声一年年响起,红与白的交织渐渐被新的烟火覆盖,可总有人在某个瞬间,会想起那个战死在重坡的太子,想起那些没能送到的粮草,想起某个在风雪里狂奔的身影,和某个在异乡灯下,对着泛黄书卷出神的先生。

时光流转,春去秋来,山河依旧,只是有些人,永远留在了那个最冷的冬天。

兴亡过手,唯馀悲风。

——全文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