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越川本人:……
这一片区域观衆稀少,路过的卢浮宫工作人员,瞥见商越川立在原地握着手机,面露茫然,误以为她需要帮助,便上前询问。
商越川正打算去看浮雕《汉莫拉比法典》,但是她不知道作品的英语名称。
工作人员神秘一笑,切换成字正腔圆的中文:“我猜你要找《汉谟拉比法典》,对吗?就在227号房间,往前走再左转。我上午已经遇到三个中国人询问这件作品了。”
电话那头的蒋修也听见了,他问:“为什麽要找汉谟拉比法典?”
商越川理所当然:“因为历史教材上放了它的介绍呀。”
意识到蒋修在法国上学,教材和中国不一样,商越川转换话题,报菜名似的念她印象深刻的几幅画。无论提到哪件作品,蒋修都能接话题,对它们的背景历史几乎了如指掌。
蒋修说卢浮宫里收藏的《马拉之死》并非真迹,而是复制品。真迹收藏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商越川停下脚步:“蒋修,你到底学的什麽专业啊?”
蒋修:“艺术资産管理。”
难怪呢。
商越川继续擡步,走向传说中的《汉谟拉比法典》——一块铭刻碑文的巨大黑色玄武岩石碑。厅内寂静,商越川不方便讲电话。
第戎家中,蒋修扫了眼手机,搁置在一边。
冰箱腾出的空间,已经被他装满啤酒。是源自德国巴伐利亚地区一家百年酒厂的私酿啤酒,不在市场流通。
啤酒是程章点名要的。
程章和女友已经从越南回到法国,他非常不客气地联系蒋修,要求偿还人情。
越是不能花钱买的东西,越是难弄,蒋修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才把啤酒搞到手。
程章这哥们儿丝毫不把自己当外人:“蒋修,还是你靠谱。我喜欢喝冰的,提前把啤酒放冰箱,明晚我带几个朋友找你喝酒,大家都想见你呢。”
话里话外表示要在蒋修家开派对。
商越川在巴黎旅游,蒋修顺水推舟同意了程章的安排。
-
出了卢浮宫,商越川前往巴黎歌剧院参观。
新巴洛克风格华丽神秘的剧院,是故事《歌剧魅影》的背景设定原型。巨型吊灯丶五号包厢丶包厢专属座椅,故事中的重要元素,活生生出现眼前。
商越川在巴黎一整天的行程基本靠步行,边逛边惊叹。
傍晚,她驻足塞纳河畔,完成今日最後一项行程,观看埃菲尔铁塔亮灯後的闪光灯秀。
埃菲尔铁塔每天亮灯时间不固定,它的塔身装有日落感应装置,依据日落时间而定。亮灯後,每逢整点,埃菲尔铁塔闪耀为时五分钟的璀璨星芒。
夏季日落迟缓,天边粉色和蓝色交织,商越川盯着塞纳河面往来的游船,考虑晚些时候买票乘坐观光。
耳旁骤然响起快门清脆的一声“咔嚓”。
商越川下意识循声侧目望去,馀光率先捕捉到闪光灯倏尔消失的光影。
年轻的法国女孩,托着一个比她脸还大的相机,正给商越川拍照。旁边的打印机随即滋滋运行,吐出一张泛黄旧报纸模样的拍立得。
旧报纸上写着“巴黎头条”,新闻配图则是商越川的脸。
商越川拿到报纸,以为是某种新型营销方式,她询问旧报纸照片的价格。
女孩摇摇头。
拍照不要钱,她只是回家路上,想送给有缘的陌生人一件礼物。
商越川被法国人民浪漫到了。
虽然女孩说不需要,但她还是在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捐款箱内投入零钱。
埃菲尔铁搭的灯光准点闪烁。
商越川盯着“旧报纸”,忽然想起外婆提起的一件事。
大约是1974年,正值中法建交十周年,两国联合举办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法国带来先锋派戏剧,与中国的传统戏剧,即戏曲,进行切磋交流。
包含类目之一,是浙江绍兴一带传承百年的越剧。
彼时20岁的李香期,正在嵊州县的越剧剧团工作,全体成员机遇巧合接受了法国报纸《巴黎之桥》的采访。
外婆回忆,当年那份报纸刊登了剧团全员照片以及采访记录,足足占据两大版面,全巴黎发行。
给外婆写信的人,末尾落款只留一个简单的姓氏,他姓庄。
商越川萌生一个振奋的想法。
如果姓庄的当年也是剧团成员,那她找到1974年刊登剧团采访的那期《巴黎之桥》,是不是就有机会找到寄信人的线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