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唐宫禁云 > 各方心思(第1页)

各方心思(第1页)

各方心思

“啪”!武三思把书桌上的东西扫落在地。此时的武三思满眼腥红,火冒三丈。

“他李显欺人太甚,宫变那晚要不是我让攸宜按兵不动,他能顺顺当当地坐上那个位置”!他现在不仅对李显,更是对张柬之恨地咬牙切齿,本以为以张柬之的能耐,最多是把张昌宗丶张易之除了,刚好借刀杀人。

谁知张柬之竟能撺掇着南北门禁军丶左右羽林卫一起宫变,牢牢地控制了宫城,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想着已迁居上阳宫的姑母他真是又悔又恨,当初只想着拿捏张柬之,坐收渔翁之利,看来还是自己轻敌了,就应该在这老东西回京的路上解决了他!

“堂兄慎言”!武攸暨将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现在正是非常时期,相王和张柬之大权在握,那晚来看,二人明显是早已结成同盟,你是嫌他们捉不住你把柄?”

武攸暨一番话让武三思禁了声。他仿佛泄了气一般道:“姑母已迁居上阳宫,现在你我都无法去探视,难道真的让我拉下老脸去贴李显那个怂包不成?我武三思什麽时候受过这种气”!

武三思一脸不甘。要不是当年狄仁杰阻拦,他没准早已当上皇太子,现在坐在龙椅上的就是他了。

武攸暨语重心长地说:“此一时,彼一时,你再看不上他,他现在也是皇帝,武家日後若想继续安享荣华,就必须借助他的力量,否则若相王和张柬之联手反扑武氏时,别说县公,命能保住就不错了”!

武三思想起来宫变那晚那个蒙面的黑衣人射向自己的冷箭,若不是周利贞在前面挡了一下,他在那晚没准就交待了。敢在皇宫里暗杀他,还有意遮挡面容,必是他认识的人。一次不成,还会有二次三次,他也必须马上采取行动了。

武三思彻底冷静了下来。“不错,是我气糊涂了,现在南衙由李旦和张柬之把持,削武氏王爵的也未必是李显的意思”。

“我现在去趟公主府,陛下向来疼爱安乐这个小女儿,许多话还得通过她这个儿媳来说”。

武攸暨看他这个堂兄又能正常思考了,不住地点头。

积善坊,相王府。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相王今日也是一脸忧虑,他看着坐在下首的嫡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和侄子李守礼。他觉得有些事也需要儿子们参与。

之前武皇在位时,除了一向老成持重的李守礼外,他甚少和儿子们说一些派系争斗,但现在太子已即位,他这个安国相王首当其冲必然成为猜忌对象,儿子们还是需要对当前的朝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好早做打算。

李旦看着他的一衆子侄,忧虑地道:“今日早朝,陛下宣布了三件事:即位大典要告祭武氏宗祠,恢复所有遭贬嫡的李氏皇亲爵位,另……军国政化,皆依永淳旧制。”

李隆基一拍桌子,怒道:“陛下是糊涂了吧,他是姓武还是姓李,哪有放着本家宗庙不拜去拜祭外家宗庙的道理”!

李成器道:“李氏皇族历经波折,几被屠戮殆尽,陛下在告祭宗祠之事虽有不妥,但对李唐仁心不假”。

李显对他这两个儿子的回答不置可否,他看向右手边从容不迫的李守礼问:“二郎,你怎麽看”?

李守礼放下茶杯:“陛下一欲削宫变衆人之功,二为收拢人心”,他顿一下,看向李旦。

“三是要将韦後从後宫推至朝堂”。

李显满意地点了点头,果然还是他这个侄子看问题最透彻。陛下告祭武氏宗庙是想向天下表明他之皇位乃继自武周朝,他作为武周的皇太子即位名正言顺,并非谁的功劳。一旦告祭李氏宗庙,这就等于承认了宫变的性质是复辟李唐,那张柬之等人也成了名垂青史的大功臣!

恢复所有李氏宗亲的爵位,一来可以彰显新皇仁慈,赚足天下人好感。二来这些人一旦恢复爵位,还能形成独立于他李旦的另一支李唐力量,李旦就不再是除了皇帝之外唯一的李唐代言人。

假以时日,必成李显分化他手中权力的利器。更为诛心的一点,李显善待李唐皇族,是防着他万一趁着现在大权在握弑兄夺位,两相比较,他他一旦有不臣之举,将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简直一石三鸟。

关于将军国政化由刚登基时宣布的贞观故事改为永淳故事,目的就是要让韦氏干预朝政。

贞观时期,长孙皇後从不涉朝堂,而永淳元年开始,他母後武则天开始陪同父皇李治垂帘听政。李显这麽做,是想用後权去遏制相权。

三个诏书看似无甚关联,但实际上各个都是针对李旦和张柬之等宰相而来的。他这个三皇兄,流放房州十几年,又在东宫战战兢兢关了几年,虽是性情大变,但要论起帝王之术,这二十多年的锉磨显然让他大有长进。

李隆基略一思索,也明白了其中关窍。“既然陛下现在要掌权,那就顺势而为,让陛下和那一群宰相斗去,刚好我们也可以坐山观虎斗”。

李旦摇了摇头。“想要坐壁上观谈何容易,韦氏一个远离朝堂的後宫女子,如何斗?自然是要借力,你别忘了,她与武三思可是姻亲,这段时间走的颇近”。

李守礼道:“不错,皇祖母虽已退位,但武氏一族势力毫发未伤,如果现在武氏转投了陛下,假以时日,必成後患”。

李隆基道:“父王现在已位极人臣,如父王不能置身事外,还要与武氏一族相斗,岂不是更遭陛下忌惮”?

“要麽主动示弱,保存实力,要麽……”李守礼看着李旦,眼中亮出锋芒:“现在是最佳时机”。

李隆基和李成器俱是震惊地看着李守礼,虽然他们从小一起在东宫长大,但讨论政事还是第一次。李隆基一向以为他这个二哥循规蹈矩,老成持重,今日才看出来原来是一身反骨,胆大包天。仿佛杀个皇帝犹如宰个牛羊一般,关键那人还是刚给他封了亲王爵的叔父。

李旦站起来,在殿中走了几步,面有犹豫,最终他还是对李守礼道:“还是那句话,我不想背上骂名”。

李守礼又恢复成以往那种淡然的神色。“那四皇叔要尽快把姚崇丶朱敬则贬往京外,现在提出来,陛下必欣然同意”。

长安令狐府。令狐少和的母亲朱氏正在和他父亲讨论要送往张家的礼单。

朱氏说:“我还是觉得礼有点轻了,今时不同以往,之前张家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刺史,那张家小姐能嫁入我令狐家是高攀。现在他祖父可是当朝宰辅,整个朝堂,都以张相为尊,多少人上赶着巴结,礼都送到我这了。”

令狐严篆说:“那也不能前後差异太大了,父亲向来清高,最烦这趋炎附势之事,当年和张家说亲也不是冲着张相的官职去的。父亲前两日还特意嘱咐我,万不可借张相之势谋利,免得落人口实”。

朱氏不以为然道:“父亲就是太循规蹈矩。就凭父亲门生遍布天下,但凡稍微放下些身段,别老端着一副架子,你也不至于在六品礼部员外郎的位子上坐了十年。你是指望不上了,可少和还年轻,一会儿你再和父亲说说,趁着少和这次去洛阳,让父亲和张相打个招呼,把少和安排到羽林卫,这样有官有职,等张家小姐过门,也不至于被人看轻了”。

令狐严篆还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朱氏最看不上他这夫君的窝囊样,怒道:“都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令狐家倒是一代不如一代,你父亲好歹还当过三品的国子监祭酒,门生衆多,到你这代也就个六品闲职。到少和那更是白衣一个,以後到你孙子是不是还得去讨饭啊”!说完就呜呜地哭了起来。

令狐严篆看着他家这个河东狮,也是真没有招,搓了一下脸。

“好好好,你别嚎了,我去行了吧”,一甩袖子,推门而去。

朱氏见他家那口子已走,擦了擦本就不存在的眼泪,理了理鬓边的头发,继续喜滋滋地研究起礼单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