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循声看去,纷纷为这位陌生的公子让路。
繁华看不见,却感觉到有人正一步步向她走来,直至她面前停下,问:“姑娘可有纸笔。”
一股熟悉的清香靠近,繁华愣了一下,总觉得这位突然出现的男子是故人。但她从未听过这人的声音,清冷生疏,仔细听又带有似有似无的温柔。
繁华道:“并无,但村长有。”
“我记性差,也记不住姑娘的方子。烦请姑娘随我走一趟了。”
繁华颔首:“应当。”
村里便有婶子扶她,那道熟悉的清香围绕在她身侧。村长的屋子很近,村长娘子在一旁围观,早就知晓发生了何事。她连忙回屋找出老头子的笔墨纸砚摆在桌子上,顺道还问眼前这位陌生的男子。
“公子瞧着不是村里人,请问如何称呼。”
繁华竖起耳朵听,男子已经研上磨,边磨边道:“小生只是一介书生,恰巧路过瞧了下热闹,称呼我为……”
“三十六吧。”
这麽奇怪的名字,繁华在心中腹诽。但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村里的怪名更多了去了。狗蛋丶鸭蛋丶二丫儿丶三丫儿这类名字多得数不胜数。
村里还有人想问他是哪里人,被三十六公子自己打断了。
他说:“姑娘,请说方子吧。”
“好。”繁华报着方子,她念一个药材名加几钱就停顿下,听得三十六公子说一声继续後,方才念下一个药材名。
麻婶看着长凳上坐的笔直的公子,他每写一个字都要擡头看一下眼前仪态端正的姑娘,忽然间发觉这两人格外登对。
方子写完,三十六公子将纸张递给村长娘子。村里有牛车的人家愿意替麻婶走一趟镇里,帮她拣药回来。剩下的事就不用繁华再操心了。
麻婶的小孙子还昏迷着,繁华要去一趟麻婶家中检查一下吃食。
“姑娘可是要去找商陆?”三十六公子又叫住了她。
“正是。”
“在下认得商陆,不如在下陪姑娘一块去吧,行事都方便些。”
繁华思索了一番,还是应下了。两人一块去了麻婶家,麻婶的大儿媳把家中吃食都拿出来让繁华检查。三十六公子则是在观察着四周。
三十六公子说:“能否去後山瞧瞧?”麻婶的屋子建在林中,院子後面还有一座山。
“可以可以,蒜子平时就喜欢在後山玩。”麻婶的大儿媳说。
那股清香逐渐远去,繁华知道三十六公子走了,没多久那股清香又回来了。
“姑娘的猜测没错,後山长了不少商陆,地上还有孩子吃完扔掉的红杆子。”他说完便摊开手心伸到繁华面前,但是他忘记了眼前的姑娘,眼睛看不见。
“姑娘要确认一下吗?”
麻婶的大儿媳眨眨眼,这位年轻公子怎麽像个登徒子一般轻薄祝姑娘。祝姑娘看不见,他还要张开掌心问祝姑娘要不要瞧瞧。
“公子给我吧,我转交给祝姑娘。”
那人极轻地轻笑一声,繁华虽然看不见但对听觉很敏感,她的确听到了。
“也好。”三十六公子不疾不徐地道。
繁华拿到东西後确认是商陆无疑,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事情也算彻底结束了。
她摸索着要回住处,身後那道清香一直紧随着她。
“公子跟着我为何?”她忍不住发问。
三十六公子倒是坦荡:“姑娘眼睛瞧不见,好心护送姑娘回去。”
“那就有劳了。”繁华大方应下。
那人一直跟着她的步伐走得很慢,脚步听上去也挺有耐心的,没有一丝急躁。那人还真的将她送回了住处,但那股清香还在周围并未散去。
三十六公子在问村长夫人能否借宿几宿,他说他是个读书人,来小溪村忽而有了灵感写作,希望能借宝地小住几宿。同样他也会付银子。
村长夫人被他三言两语给说服了,村里头读书人少,村里人都对读书人有莫名的好感。于是三十六公子就这麽住在了繁华对面那间屋子。
夜里头到了用膳的时候,麻婶家送来了一篮子鸡蛋和蔬菜作为谢礼,感谢繁华的救命之恩。她的孙子已经醒过来了,能吃能睡。大人们询问下才知是孩子贪吃,偷食用了那野果子。
“不必了麻婶。心意我收了,东西还是留着给孩子补身子。”繁华知晓麻婶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否则孩子怎麽嘴馋到吃那果子。麻婶还能凑出这篮子鸡蛋,想必是东走西借才凑出来的。
“这可不行,您救了我家孙子是我们的大恩人。”
麻婶给繁华送谢礼时,三十六公子正倚着门双手环胸看着她们。瞧着两人互相都推脱不让的场面,笑道:“姑娘眼睛瞧不见,这些东西对姑娘来说做饭必然也很麻烦。麻婶不若将东西收回去,请姑娘去吃顿热饭。”
“诶!这个主意好!”麻婶称赞,顺道也邀请他:“公子也帮了我家大忙,明日午时一块来我家吃顿热饭如何?”
“可。”那人语调轻快回道,丝毫没给繁华拒绝的机会。
“那就这麽说定了,祝姑娘三十六公子你们可一定要来。”麻婶意满离。
繁华无奈,又瞧不见对面的人是什麽表情,只能关门回屋。
这些日子她都是靠村长娘子送饭过来的,她没有去北国,也没有去找爹爹给她安排好的镖局,安顿下来後更没有给任何人传信。
所有人都想不到她往南方去了,没有向北走。
在她即将把门合上的时候,一双手用力挡住了她的动作。她凭借着本能擡眼瞧去,那人静默了一会,方才开口问她:
“接下来要说的话,对于姑娘来说,实在是冒昧。但我还是很好奇,姑娘的眼睛是怎麽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