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新修封疆瞥她一眼,手在烟盒上掐了一……
第十五章:念旧时乡音(2019年)
大抵是“犯太岁”。
送完骆子儒回α,步蘅刚回学校,板凳还没坐热,就被一惯喜欢捉祝青当劳工的郭老师郭一鹤逮去当苦力。
一因郭一鹤门下的研究生们忙于论文,而他常用的苦力祝青虽然没课,但这个月的古风约拍已满,祝青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暇他顾;二因郭夫子手边那活儿是个磨人的耐心活儿,要进行四册大开本材料的审校工作,其他人跑得快,压根儿不想沾他边儿。
郭一鹤一边撰写书目序言,一边下场监工。
步蘅搁他眼皮子底下,起初蹲系里的活动室干活儿,审校到一半,又奉他命,挪到郭一鹤家里继续忙活。
因为老家夥说,干活的空当儿需要调剂,卖命的时候尤其需要精神食粮,要带她听戏提神。
这戏非京剧丶非昆曲,是步蘅耳闻过许多年的“秦腔”,是·八百里秦川·人都能吼几嗓子的秦腔。
高亢,粗犷豪放,且带着未加工过的野性。
老郭反复听秦腔名作《下河东·祭灵》里的经典选段——三十六哭:
“纣王天子哭商容,周文王哭的伯邑考;
周武王又哭姜太公,成王哭的周公旦;
康王也曾哭绍公,郑庄公哭的考叔勇;
齐王又哭老晏婴,赵王哭的廉颇将……”
哭得好。
盯着眼前那堆繁密的丶摞成堆的文字,步蘅一度也考虑哭一回祝青。
偏生郭一鹤还边听边哼唱,不断亮嗓,纵情投入,沦陷其中,可他那浑厚唱腔犹如魔音穿耳,杀伤力十足。
被这声儿环绕的步蘅:“……”
肺腑间回荡着无语凝噎。
末了,老郭戏魂下线,还有兴致问步蘅:“小步,你在陕西待过?”
步蘅在文档已经校对完的位置标记了下,而後从文字间擡眸。
平日里没见郭一鹤这人扎在学生堆里,步蘅没想到他消息还挺灵通,每个学生的底儿他都知道。
步蘅回:“对,在那儿住过差不多十年,您老怎麽突然问起这个?”
郭一鹤冲步蘅挤眼,漫不经心地同步蘅分享一则久远的小事:“有一回下课没走远,搁阶梯教室里,碰巧听见你骂人,骂的是:你个瓜怂。”(=笨蛋)
步蘅:“……”
最後那四个字,老郭说得很溜,那关中口音也地道自然,瞬间就将步蘅拉回那许久不曾回眸看过的广袤黄土地。
瓜怂?
她当初还这麽骂过?真不怎麽记得了。
现在让步蘅骂,词汇量丰富太多,不少是来到这皇城根儿後现学的。
郭一鹤进一步说起深层次缘由:“不用奇怪,我祖父是陕西人,这种简单的口头语我还是听的懂的。”
别套近乎,套近乎准没好事儿。
果然,郭一鹤很快发令:“哎,你先放下笔,这堆资料我们得慢慢弄,急也没用,总之今天做不完。你既然在那儿待了那麽久,秦腔是不是没少听?你好好听听我这调儿,我是听多了跟着溜,也不知道地道不地道。我们老年人生活枯燥得紧,也就只能哼个小曲儿乐呵乐呵了。”
步蘅:“……”
可以拒绝吗?
可郭夫子没给步蘅拒绝的机会,那激越秦腔配乐立时响起,老郭恣意亮出嗓子。
步蘅被他这嗓子一激,耳後肌肤开始颤跳。
纵然调不稳,但老郭唱得淋漓酣畅,眉梢眼角都入了戏。
那生冷的词,搁他嘴里慢慢活了起来,竟渐渐没了步蘅一开始排斥的魔音属性,有了可供细品的陈年酿般的味道。
借老郭这满口关中乡音,步蘅也突然记起了她满嘴“饿”(我)的过去。
那关中乡音连着那一方土,也连着步蘅的年少和曾经。
步蘅记起早些年,步一聪提着红彤彤的细长灯笼牵着她,带她去村儿里的槐树底下听戏的那些夜晚。
放映机老旧破损,时而传出咯吱声等异响。
有时候咯咯吱吱闹腾不休,戏还没放完,就得暂停收场,一衆看客只能败兴而归,一一打道回府。
那从灯笼里渗出的红光匝道,照着那条回家的路。
那虚弱光线摇晃,和步蘅趴在步一聪坚实的背上,身体随着步一聪脚步的挪移微晃的频率一样。
步一聪有一癖好,反复好奇自己闺女为何不怕鬼,不怵神鬼故事丶魑魅传说,往往他费口舌讲一路,步蘅不买账,没有丁点儿怕的意思。
那时,天阔星杳,山深路远,步蘅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步一聪如山的脊背便是她认知中这世上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