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学子,为了读过这个冬天,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在学室里面度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大学的内容。
孔颖达教这些学生们背诵。
背诵了之后,再教导他们如何理解这一章的内容。
教会了内容,还要学会如何去用,又该如何辩理。
儒学到了现在,其实已经是慢慢地吸收着各种文化为己用。
所谓的辩,本来是辩士。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有这样的人。
最有名的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辩。
儒学到了现在也有辩之一学。
这就相当于是儒学里面的一个玩儿法。
让学子们可以辩一辩,可以提高他们的学识。
就比如现在,孔颖达在讲理。
“夫理者,天地之纲纪,万物之根本,幽微莫测,广大无垠。自乾坤既辟,阴阳肇分,理寓其中,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然之序,不可易也。”
“昔者混沌未分,鸿蒙初辟,理已潜藏。及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仪既立,四象乃成,八卦相荡,变化无穷。此乃理之端倪,显诸于物,而隐诸于心。”
“理者,非独外物之条理,亦人心之本体也。”
“理者,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且夫理之所在,非独于内,亦显于外。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各安其分,各尽其道,此亦理之流行也”。
“理一分殊,月印万川。”
孔颖达说的比较深奥。
尉迟宝环、房遗爱等人听的也是迷迷糊糊。
什么是理?
不知道。
什么叫做理者,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也不知道。
晋王李治倒是若有所思。
理是什么?
是这天地本就存在的道理,是规则、是规定、是大唐律。
这是当初父皇说的话。
李治到现在还记得。
李世民当初把他和太子李承乾叫到了御花园,桌子上摆着一本大唐律。
这是最新修订版。
也比以前厚多了。
李世民拍着厚实的大唐律,说道:“秦国以商鞅变法图强,自此成为了七国之中的强者。”
“何为法?”
“法既是一个帝国用来统治这天下的规定,是约束朝野上下所有人的枷锁,也是能够让帝国稳定、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依据。”
“法同样也是帝国统治这天下,建立的礼教、道德思想的底线。”
“大唐以这律法治国,是让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清楚,他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有了律法,才能形成礼教。”
那时候,李治还小,听的不是很明白。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大哥肯定是听明白了。
因为大哥也说了很多。
而大哥李承乾说的那些,才让李治明白了大唐律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