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法是正义的。”
我说:“法是规则的外衣,而规则是权力的延伸。”
你们说:“没有制度,就没有秩序。”
我说:“有制度,就有权力;而有权力,就有腐烂。”
权力从不真正保护你。它只管你是否顺从。
所以今天我站出来了,不是为了祈求赦免,而是为了点燃火种。
我不是神,我是燃烧的柴,我因不公而殉道。只要能照亮一个人看清枷锁,我的死亡就有意义。
——“激流”不属于谁。它属于每一个清醒的人。
愿你从沉默中惊醒,
愿你从规训中反叛,
愿你不再在强权面前低头——因为你本不卑微。
帖子在社交平台迅速裂变疯传,从那一天起,整座城市开始失控。
第一起模仿案,发生在望海湾河西区,一位刚刚被网暴“利用职权打压民企”的街道主任在家中阳台坠楼。警方调查後发现,其家门口被人用红漆喷了三个字:
“殉道者”。
第二起,是一位私校校长被人泼油後未遂烧死,作案人自称“为被压榨的老师复仇”,宣称是“激流的浪花”。
而第三起——最震动整个司法系统。
一名基层法官的女儿,在上学途中被人持刀劫持,对方不认识她,只问了一句:“你爸是不是判过一个冤案?”随後动刀。幸亏路人及时制止,但女孩重伤。
被捕的凶手,是一位曾因经济纠纷败诉丶上诉无果的自媒体从业者。供述中,他不断重复:
“我只是响应呼唤,我们都看到了信,是法律先放弃我们的。”
网络上,一些账号开始不断翻出旧案丶冤案丶灰色地带的处理方式,将一切权力机关一视同仁地批判丶诅咒丶呼吁“民衆自救”。
标签“#激流不是恐怖组织#”“#我们不是殉道者但我们理解他#”迅速登上热搜,平台虽迅速干预,但封号丶禁词只带来了更深的怨愤与转移阵地。
有人将殉道者称作“新时代审判者”。
也有人干脆公开编写“惩戒手册”:“只要准备合理动机丶舆论突破口丶引发共鸣的对象,就能掀起一次惩戒——只要足够精心安排,哪怕杀人,也能被理解。”
城市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地震。
望海市公安系统丶法检系统丶宣传口丶网信办等多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会上炸声不断。
有人愤怒拍桌:“这已经不是刑事案件,这是系统性动摇了国家根基!”
有人咬牙切齿:“这人挑的时机太准,都是内部整顿丶纪检高压的空档,一动就能放大裂缝!”
有人提出扩大抓捕:“模仿犯一律重罪起诉,造谣传谣即抓即审!”
而也有人冷静提醒:“越压越炸。殉道者要的正是‘制度焦躁’——我们越急,就越坐实他话里的影子。”
坐在角落的应泊没有说话,直到有人直接点名:“应检,这一切的起点,是你参与的殉道者案件。我们是不是在侦查上存在过疏漏?”
目光纷纷投来。
应泊良久没说话,末了他擡起头,声音低沉:
“如果你们要我承认‘没有第一时间掐断源头’,我可以,事件平息後我愿意引咎辞职。”
“但我必须要说一句:就算我们今天把殉道者抓回来,‘激流’也不会停。那些信不是写给受害人的,是写给社会的。”
他顿了顿,接着说:“它唤醒的不是仇恨,是最危险的东西——弱者的自我神圣化。”
一片死寂。
随後有人冷笑一声:“你这话什麽意思?”
“他是犯罪分子!你是要替他说话?”
应泊神色淡漠如初:“我只是说,他在用你们不愿意承认的方式,证明制度的权威并非牢不可破。”
夜里,望海城区巡逻警车数增加三倍,公安内网通报频繁,街头冲突丶持械伤人丶聚衆示威等警情持续上涨。
有人恐惧,说殉道者就是恐怖主义;也有人狂热:说他是这个烂系统唯一的良知。更多人沉默,却开始转发丶围观丶评论丶想象遇害的下一人。这是这个城市第一次意识到:殉道者已经不用再亲手杀人了。
他讲好了故事,写下了规则,立起了道场。而供奉的刀,正在别人手里——一把又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