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粮草?
时柯想着拿出来的三件套和农业工具,粗略算了算近些年的产出,不由皱眉,“粮草应是够的。”
再多备一些,他就该怀疑荣亲王私底下是不是干了不该干的,比如养几支私兵。
除非是这边产能不足……等下,他记得这边地形和气候都有点问题。
边关十二城往西是山脉,南北走向,部分是东北西南走向,挡风效果不行,冬季降温夏季升温效果一流。
再往北的边关城吃的沙土也多,降水偏少,灌溉水系不算贫瘠也不算发达。
时柯:……
因地制宜这活可真难干。
孙恒源脸色讪讪,想找补些什么,被时柯打断,“过几日去看农田。”
之所以过几日,是因为接下来两天要见见衙门的人,干活嘛,总得有人手。
时柯来的紧急,身边没有能堪大用的人,只能让扎格和孙恒源挑人顶上。
他二人亦有安排,孙恒源护卫时柯安全,扎格主要是尽快帮时柯了解俞峰城风土人情。
次日一早,时柯起来时,前任知府急忙离开,外头院子里两个小厮正在扫雪。
简单用过早饭,他去正堂见未来的一干下属,最重要的是摸清农事,开年来的春耕不得耽误。
前堂,昨日没来得及见新任知府大人的人陆陆续续抵达,互相使个眼色,想知道知府大人有何见教。
朝廷之事,他们边关也有灵通之人知晓一二。
对新来的知府第一印象是年轻,第二印象才是简在帝心。
如今这第二印象少不得打个问号。
真若是简在帝心,也不会放到边关来,来得匆忙,他们甚至还没接见上司的准备。
若是明升暗贬,那跟着的锦衣卫又是什么意思?
这事儿啊,难说。
当然,他们大部分人心中颇为好奇,因俞峰城种的高产种子还是这位大人率先试种推广的。
此刻面上多是写满了期待,想一睹真容。
又有两人步入正堂,其余衙役向二人行礼,“见过同知大人、通判大人。”
这二人一身朝廷官服,身上带着边关官员特有气质,沉稳又带狠劲,放下笔就能上马出去和西域部族的人过两招。
“嗯。”打头的同知应了一声。
整个府衙的人都到了,林林总总近五十人,占了半个正堂。
同知和通判二人在俞峰城做事已久,对边关十二城了解甚多。
他们虽不熟悉边关总兵,也就是大皇子的作风,但也对扎格其人还是了解一二。
根据消息,昨日此人出城迎接新知府。
不管是不是总兵授意,还是出于扎格本人的意愿,都说明新知府本人是个有本事的。
能让皇上一直记挂着的人,想来不是简单人物,这样的人到了边关,日子不安生啊。
前任知府在任数十年如一日地治理俞峰城,兢兢业业,不贪图名利,不苛责百姓,兢兢业业做着符合青天大老爷身份的事儿。
他不求到任的知府将俞峰城变得和上林县一样,只求对方不要用上林县的标准要求俞峰城。
江南水乡和大漠边关,二者没相似之处啊。
这般想着,只见正堂后走出二人来,余光看见那身官服,同知和通判连忙行礼,“见过指挥使大人、知府大人。”
作者有话说:
抱歉,毕设耽搁的时间有点长,一直没腾出手更文。
正好做得差不多了,人也因次密接隔离去了,这回有时间更文了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