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符归尘,烟雨同舟
沈园的银杏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碎金。苏妄站在顾氏祠堂的石阶上,手里握着那枚被血浸过的骨符——真正的骨符,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顾氏祖辈用自己指骨铸造的“血契”,上面刻着江南士族百年前与皇室的盟约:“永不干政,世守太平”。
祠堂内,沈老爷子被天枢卫围在中央,花白的胡须颤抖着,手里还紧攥着半张先帝手谕。那是天啓七年的密诏,字迹潦草却带着帝王的狠戾:“顾氏欲反,着沈丶裴二家灭其满门,骨符交由朕亲掌。”
“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骨符案’,只有一场为了皇权的屠杀。”苏妄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每个人心上,“我外祖父一家,从来没想过谋反。”
裴照站在她身侧,玄色锦袍上沾着祠堂梁柱的木屑——刚才沈老爷子拼死反抗时,他替苏妄挡了一击。他看着沈老爷子,也看着祠堂供桌上顾氏先祖的牌位,声音沉得像江南的雨:“我父亲当年僞造通敌证据,不是为了攀附皇权,是用‘背叛’换了顾氏最後一脉的生路——他将尚在襁褓的你,藏在了沈园的枯井里。”
三年前那封“血书”,是真的。但血书的後半段被沈老爷子截去了,那上面写着:“若有一日真相大白,愿吾儿照之,护顾氏遗孤周全,赎父之罪。”
沈老爷子突然笑了,笑声凄厉得像夜枭:“是又如何?先帝许了沈家江南百年安稳!我守了一辈子秘密,眼看就能带进棺材……”他的目光扫过苏妄,又落在沈慕言身上——沈慕言正站在天枢卫身後,手里拿着沈从的完整日记,那是他偷偷从祖父书房找到的,“连你也要背叛我?”
“祖父,”沈慕言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异常坚定,“沈从伯父用命换来的真相,不是让我们用来守护谎言的。”
祠堂外传来惊雷,秋雨骤降。沈老爷子看着窗外连绵的雨幕,忽然瘫坐在地,手谕从指尖滑落。天枢卫上前擒他时,他没有反抗,只是喃喃道:“江南的雨,终于要停了……”
三日後,沈园的雨果然停了。
裴照在顾氏祠堂的後院,找到了正在移栽忍冬花的苏妄。她穿着件素色布裙,裙摆沾着泥,却比当年那件嫁衣更让他心动。
“大理寺的卷宗都整理好了。”他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花铲,“沈老爷子认罪,涉及当年顾氏灭门案的残馀势力,也都一一落网。陛下说,会下旨为顾氏平反,恢复你外祖父一家的名誉。”
苏妄没说话,只是看着他栽花的动作——笨拙,却很认真,像当年在清玄观的药田帮她薅草时一样。
“阿妄,”裴照放下花铲,转身面对她,眼底有忐忑,也有孤注一掷的坚定,“三年前在清玄观,你说‘两不相欠’。但这三年来,我查的每一个案,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为了能站到你面前,告诉你——我父亲的罪,我会用一辈子来赎;但我对你的心,从来没有半分虚假。”
他从袖中取出个小布包,里面是那支刻着忍冬花的银钗,钗尖被他细心打磨过,再没有当年的锋利。“如果你还愿意……”
苏妄忽然伸手,按住了他递钗的手。他的掌心很烫,带着雨後的湿气,也带着她熟悉的温度。
“裴照,”她擡头,眼底映着晴空的光,“顾氏的家训里说,‘骨符可碎,人心不可寒’。我母亲当年留下凤血佩,不是为了让我复仇,是为了让我守住真相,守住人心。”
她没有接银钗,却牵起了他的手。
“江南的案子结了,京城的卷宗也该有人整理。”她的指尖划过他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握枪丶翻卷宗磨出来的,“藏真阁还空着,你……要不要来帮忙?”
半年後,清玄观的藏真阁重新开了。
里面不仅有先皇後的手札丶沈从的日记,还有裴照整理的顾氏案卷宗,以及江南士族联名写下的《太平誓》。孩子们还是喜欢围着苏妄读书,偶尔也会缠着新来的“裴先生”,听他讲大理寺的奇案。
沈慕言回了江南,接手了沈家的産业,却将大半田産分给了当年受顾氏案牵连的百姓。他每年会来清玄观两次,带些江南的新茶,坐在藏真阁外的石阶上,听里面传来苏妄和裴照的争执声——多半是为了某页手札的断句,或是某卷卷宗的归类。
凌霜的牌位被请进了清玄观的偏殿,旁边放着秦道子的《骨相图谱》,那是墨先生临终前托人送来的。墨先生果然是顾氏遗孤,他守着骨符的秘密,一生都在寻找能揭露真相的人,最终在沈家地牢里油尽灯枯。
又是一年霜降,清玄观的药田开满了忍冬花。
苏妄在藏真阁里翻到一张旧纸,是当年裴照在永定河沉船里写的,字迹被水浸得模糊,却能看清最後一句:“若得太平,愿与君同舟,看遍江南烟雨。”
她拿着纸去找裴照,他正在给孩子们讲《论语》,玄色长衫的袖口挽着,露出的手腕上,有一道浅浅的疤——是当年为护她被骨罗的骨刃划伤的。
“裴先生,”苏妄笑着扬了扬手里的纸,“你的‘同舟’之约,还算数吗?”
裴照擡头,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眼底,亮得像江南的春水。他放下书卷,走到她面前,轻轻握住她的手:“不止同舟。往後馀生,风雨同舟,晴日也同舟。”
藏真阁外,金银花的香气漫过来,混着孩子们的读书声,和远处隐约的晨钟声。那些关于骨符丶关于阴谋丶关于仇恨的过往,终究像沈园的银杏叶,落了满地,被时光酿成了尘埃。
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