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深层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吗 > 第一节 深层的意义(第2页)

第一节 深层的意义(第2页)

常人听来没有感觉,但对于一直相信意识心理学的心理患者则会感觉不知所措

其实这也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就像有人说:“地球是圆的“

但一部分人偏偏爱说:“地球不是圆的“

因为这种常识太过普遍,人们往往不需要太过常识的东西,而喜欢制造一些新意

弗洛伊德曾说过:“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

意思是说:人们对于一种毫无疑义的事或者无条件的快乐,往往容易真正遗忘而继续追求未知的东西

这就是为何人们在回忆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时,总是无法想起,因为完全满足而被成功压抑住了(成功的压抑与压抑概念完全不同,真正遗忘和遗忘也不相同,一般的遗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而对那些有条件的快乐,则会记忆犹新;比如说因奖励获得的快乐

如果你刻意强调“地球是圆的“这种毫无疑义和无条件事实

人们反而在记忆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言语,所以说出与之相反的无意之词

但不幸的是,本来已经失去自主的心理患者,可能会吸入这些“情感垃圾”,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在后面的推论中,心理疾病就是因人格妥协,拿别人的“无理”惩罚自己,归咎于自己,导致自己思维的“无理”。

所以说,现在的心理咨询大多提倡说教和积极的建议。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的情感流露,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满足压制已成潜意识,连指导者本人也难以感知;更别说来访者。

所以,一味的听从积极地教化和模仿健康者的言行,并非看起来那么合理。

因为你吸收的,可能只是他人无意释放的,“词不达意”地情感宣泄。

所以,深层地意义在于挖掘那部分深藏地有价值的潜意识。

这个很难用说教和模仿获得,只能是来访者本人的遥远记忆。

……

如果一个人想了解自己,却又害怕外界的警告和暗示

可以理解为一种“舍本逐末“

甚至可以理解为:贬低自己的判断能力,向外界妥协

这在心理疾患者身上是普遍的

在失去自主性的相对健康人身上也是比较常见的

除此偏见之外,人们对于心理学还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期待。

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热衷于“励志讲座”的人群中看出。

他们往往为找不到成功与快乐之路而迷惘。

但未必达到疾病的程度。

一旦偶然听到某些励志与成功学大师的教诲与激励,会突然变得群情激昂,仿佛醍醐灌顶,坚信自己找到了光明大道。

诚然,很多大师的心理讲座无疑是充满趣味性与感染力的。

听课者往往被大师们那种闪耀着无穷光辉与魅力的人格所感染。

内心的激情被极大调动。

也因此坚信大师们确实具有扭转人格的能力。

而对于一些死板的心理学,则是感觉十分枯燥乏味。

这本无可厚非,有什么理论能够比给人带来快乐更伟大呢?

我们本不应该对这种激情加以质疑。

但是,事实却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

因为这种激情与快乐可能有如昙花一现。

回到常态生活后,很多人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惰性与彷徨状态。

人大多数的时候是常态与平凡的。

死板的心理学虽然不够激情与趣味,但是请相信:

这是一种渗透的、宁静的快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