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这种转变皆是因为一种过分依赖和暗示而存在;或者是一种假“无所谓”(病态意志力)的状态,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想开和放下,实际是以此引人关注,迂回满足他坚持的那个愿望。而并非发自内心深处。
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更容易引人关注。
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即便是相对健康的人说:“你费这么大力气才想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以此证明自己有多优越。什么长篇大论的心理分析费这么大力,也不如他一个没来由的“想得开”。
有的人很容易想开一个问题,并不一定说明他非常健康。也许是他在这方面想得开,但在另一方面却极易钻牛角尖。
也许他的“想得开”,也只是一种隐秘的“假无所谓”。
正如书上常说的:接纳自我,接纳症状
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暂时做的妥协
因为他们并未对症状做深入了解,只是感觉越抵抗症状越痛苦,而作出这个结论
等到现实条件变得优越,能够大大满足他时,他又对当初的“无所谓“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后悔以至连当下的快乐都觉得难以承受
所以,当人们见到在人前阳光快乐的人,在某些时候却爱走极端,也不必太过困惑。
真正的接纳,是要用最深处的本能记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只有本能记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需要过多解释的,也就不会陷入诸多道理和理论的对错纠结中。
从而不会容易受不同人、不同道理的暗示,而导致内心的激烈冲突。
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不良暗示,让患者对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
用本能的求乐原则去生活,而不受外界的暗示左右。
但是,诱因只是表面,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冲突和愿望。
这个在以后的篇幅中将会详述。
到时候,你们就会明白:恐惧受“人格分离“、“精神分离“……字眼暗示的人,竟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离婚“
更进一步说是害怕自己与母亲“永远分离”。
不可思议吧,但结论就是如此简单只要您有耐心探索迂回繁杂地分析过程
回到主题
不可否认,接纳自我、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放下完美、相信自己……是一种明智积极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些好比是一种自然现象:电、风、光、火、磁、惯性、引力……自然现象普遍存在在大自然中。人们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质,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
但是,如果这些自然力量出现了问题,不能再科学合理地利用,人们就不得不思索它们的本质。找出其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然后才能解决并举一反三。
心理病症也是如此。
健康的人,能够很好地接纳自我、活在当下。
但是,当人们患上心理疾病,不再能够接纳自我,放下完美,就不能再强行要求他们按照这种标准生活。
简单的模仿非但难以奏效,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可能还会更让人失去自我,因为模仿就是一种外界暗示。
他们会认为这样生活与自己的病并无必然联系。或者说并无决定作用。
会认为病太过复杂,太过晦涩,绝不是简单的生活能改变的。
也就没有动力去面对生活。
勉强去生活,是一种意志力的作用
而意志力又是短暂和费力的,不及本能持久和自然
就像一个人,勉强去赞美一个女孩漂亮,会感觉很吃力
如果他完全发自内心去赞美她,不管对方的回应态度如何,他都不会太过勉强和失落,而沉浸在自己的欣喜中。
所以,应该分析出其病因在哪,把对所有问题的疑惑集中于一点,然后突破,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
说上述这么多,目的只在于强调深层分析病因的必要性。
我会尽量深入分析,把复杂的病症还原成最简单的原因,不至于读者陷入过分的深思和困惑中。
也尽量让心理有阴霾和障碍的朋友,不会强行要求自己按照理论改变自己。
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