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深层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吗 > 第七节 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第2页)

第七节 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第2页)

就如一个性格内向怯弱的人,外界逼迫他变得大胆外向,他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疯狂发泄……

也不要指望那个学生会走中间路线,他放下100分理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认为考100分没什么大不了,自我否定了这种考100分的快乐。

为什么如此容易采用这种“无所谓”的心态。

还要引用弗洛伊德的“死亡破坏本能”----一种近乎生理的,客观的本能。

当一个病态型人格的人,为实现一件重大事万分紧张,生怕实现不了,万分痛苦纠结的时候,最好的减压方法是什么?

那就是“无所谓”。

“人反正要一死,还怕什么?”

我敢说不只病态人格的人,健康的人也时有这种想法,只不过比病态人格轻微一些而已。

所以,人一旦长期、过多使用这种“无所谓”来逃避痛苦,他还有何快乐可言?

什么都“无所谓”,就没有了追求快乐的动力。

至此,上述的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问题该如何统一这一对矛盾呢?

我想,唯一一个答案就是: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考到100分!

为何这以说呢?这难道不又是在苛求完美吗?

诚然,正如许多人认为:苛求完美是导致疾病的因素,尤其是强迫。

但是,强行放下完美,只能招至抑郁。

所以,放下完美只能是不知不觉,发自内心的。

怎样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

先来解答“为何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考100分。”

细想一下:如果坚信一定能考100分,对于自己完全有把握的事,是不是不会关注?

就像大家走在路上,不会关注一棵草,即便踩死也不会在意。

这样一来,注意力就转移了,纠结和焦虑就会消失。

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假如他没有考到100分,是不是会特别痛苦?

答案就是:痛苦会减轻很多,回复到正常水平。

此话从何说起呢?

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果说,有个人在走一条路之前,就听说这条路上有十分危险的陷井。

那么,他在走这条中的时候,一定会小心翼翼,如屡薄冰。心中想像着踩到陷井的不好结果。

这就导致了紧张和焦虑。

如果他真的不幸踩到了陷井,反应会如何呢?

答案一定是非常恐惧和痛苦的。

为何?

这就像是一种共鸣一样,很突然,程度也会成倍增加。

踩到陷井正好验证了开始的担心,痛苦的程度就成倍增加了。

但是,如果要消除这种紧张,该如何做呢?

最好的办法又是“无所谓”。

反正是一死,来吧!

这样一来,踩入陷井后的恐惧可能没那么强烈了。

但是,人一旦对痛苦无所谓,对快乐也就没那么期望了。

这是消除强迫和焦虑的方式,但也是招来抑郁的方式。

再来看另一种心态——坚信自己不会踩到陷井,或者坚信路上没有陷井。

假如真的让他踩到了,反应会如何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