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第三,游戏在固定节点允许玩家脱离游戏,但不可逃避游戏;
&esp;&esp;『第四,游戏中玩家的一切行为选择均为自由;
&esp;&esp;『第五,游戏寄居在玩家手机中,不可删除,直到游戏迎来终焉,自动清除所有数据。』
&esp;&esp;知晓游戏对象的冲击和当前正经信息的输入,让伊秋稍稍有些晕眩。
&esp;&esp;电子音仿佛瞬间进入刻板的客服角色,不再插科打诨,一板一眼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esp;&esp;『你和他的一生,对象已设定: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esp;&esp;『请玩家选择游戏角色。』
&esp;&esp;伊秋看向屏幕,上面刷新出了相关信息:
&esp;&esp;f小姐,某面包店店主的女儿(和面、揉面、醒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esp;&esp;a小姐,某管风琴师的孙女(管风琴不可能的,羽管键琴还能挣扎一下);
&esp;&esp;n小姐,某提琴师的妹妹(耐心等一等,明天你就可以去远航);
&esp;&esp;b小姐,某宫廷女枢密官的女儿(优雅端庄,迷人淑女的必修课)。
&esp;&esp;???
&esp;&esp;每一个字她都认识,为什么连在一起她就看不懂了呢?
&esp;&esp;盯着快要撑破屏幕的新字幕,伊秋泛滥的问号几乎可以汇聚成一首交响曲。
&esp;&esp;作者有话说:
&esp;&esp;1:caлюt,俄语里打招呼的词汇,可以约等于“hi、hello”。
&esp;&esp;似乎使用率不太高,带有些年代感,在这里“敬礼”的意味可能更重,是伊秋的恶趣味。
&esp;&esp;2:entschuldigung,德语的“对不起”“抱歉”。
&esp;&esp;伊秋的恶趣味,逗弄电子音后她也会为自己的幼稚行为道歉,但真诚度有待商榷。
&esp;&esp;3:文字描述的这幅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是奥地利著名画家瓦尔德米勒(ferdandwalduller,1793-1865)为晚年的作曲家所绘制的画像。
&esp;&esp;画像1820年开始绘制,这时贝多芬正好五十岁。画像完成于1823年。
&esp;&esp;
&esp;&esp;时间久远,各位游戏赞助商们的灌溉名单暂时没法罗列出来了,在此统一谢过。
&esp;&esp;鞠躬~
&esp;&esp;希望你们能喜欢上这款游戏。
&esp;&esp;op2
&esp;&esp;·2·一切都在说去见他
&esp;&esp;这都什么跟什么?
&esp;&esp;本就不愿开始游戏的伊秋顿时满头黑线,想毁约念头爆升。
&esp;&esp;『请玩家伊秋选择游戏角色。』
&esp;&esp;“……”
&esp;&esp;抽搐降临伊秋嘴角时,电子音棒读着催促她做出决定。
&esp;&esp;“这些身份是你们的剧本师还没醒酒就编出来的对吗?你们还能再敷衍一些吗?”
&esp;&esp;『不是。没有。请选择。』
&esp;&esp;“喂,你真要和我继续这样说话?很累唉。”
&esp;&esp;『遵照玩家的建议,我不需要太真实的人性化。请选择。』
&esp;&esp;伊秋被噎住,却不想示弱:“我问你,现在算不算游戏中?我的选择是不是完全自由?”
&esp;&esp;电子音迟疑一秒后答道:“算。是。”
&esp;&esp;“那好,既然在游戏中我的选择可以由我自己决定,那这些选项我都不要——别着急,我会进行‘游戏’,但我是‘伊秋’,我只接受我的名字。”
&esp;&esp;『需要重新规划计算……确定不使用模板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