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者居多。”
“哪类回忆?童年?青春期?成年之後?”
“童年和大二时期。”
“大二。”咨询师听见精确的时间段,像是疑问又更像是推断:“这个时间点对你来说很重要?”
安漾垂落睫羽,指尖勾绕着帆布包带,摇了摇头。
咨询师转而换了个问题:“这种睡眠状况是持续存在的吗?”
“最近比较严重。”
“时好时坏?”
“嗯。”
“有没有躯体化影响?”
“偏头痛丶心悸。”安漾指尖点点手表:“它总提醒我心跳过速。”
咨询师一一记录,见气氛又有了转冷的迹象,“最近有什麽烦心事?”
“工作。”
“压力大?”
“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琐事,尤其人际关系这块。”
咨询师玩笑道:“大家都说世界上最难处理的三样东西:河豚丶尸体丶人际关系。”
安漾听闻一笑,坐姿略微放松了些。
“害怕和人相处?”
“嗯。我拿捏不好分寸。”
“比如哪方面?”
“我潜意识会告诉自己,不要过多关注别人,可有时候又做不到。”
有意思,咨询师擡起眼眸,循循善诱:“为什麽不想关注别人?”
“我害怕面对别人的情绪。”
“具体点。”
“比如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人,如果看见别人哭或者情绪崩溃,会想躲。”安漾耷拉着唇角:“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冷漠,甚至都想不到给对方一个简单的拥抱。”
咨询师笑着宽慰:“一般这种情况,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及时获得安慰。一旦情感需求没有被正确对待,你当然不会习得安慰别人的能力。换个说法,我们遇见某件事,会本能回想小时候自己是怎麽过来的。你没有类似经历,大脑空空,肯定束手无策。”
“另外,我不太赞成你说自己冷漠。你知道别人有多痛苦和悲伤,也清楚不管说什麽都无力转圜,这反而是共情能力强的表现。”
安漾若有所思:“如果是童年缺失,我该怎麽弥补?”
“後天学习?不学也没关系,没人规定必须具备安慰别人的能力。”
安漾第一次和陌生人谈及心路历程,感到一丝轻松的同时,又焦虑着後续的治疗。
对方耐心地答疑解惑:“准确来说,这不叫治疗。咨询主要分三个阶段:探索丶领悟和行动。现在属于探索阶段,如果能顺利搭建信任,我会开始对你身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帮你更深层次了解未知的一面。有些话可能会击中你,让你感叹原来如此。有些话可能会惹怒你,让你跳脚丶甚至找我大吵一架。”
“等到了行动阶段,你会慢慢理解为什麽会被困住,我会提供行动建议帮忙改善。比如怎麽克服消极想法,降低焦虑情绪或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安漾懵懂地点点头,“今天就到这?”
“嗯,就到这。”
安漾如释重负,刚出诊室门便和萧遥迎面撞上。对方歪着身子倚靠墙,迫不及待打探成效:“怎麽样?是不是浑身都通透了?醍醐灌顶?”
“暂时没有,都是书本上的硬知识。”安漾不给面子地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