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者注:原误作“西纪前二四三——二一七”,今改正。
[2]校者注: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阿育王”条,其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232年。
[3]校者注:原误作“四万八千塔”,今改正。
[4]校者注:原此处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二句。
[5]校者注:原误作“续”,今改正。
[6]校者注:原误作“赎愆”,今补。
[7]校者注:原误作“慈”,今改正。
[8]校者注:原误作“七年”,今改正。
[9]校者注:原误作“词”,今改正。
[10]校者注:原误作“卷十”,今改正。
[11]校者注:原误作“四十二章经记”,今改正。
[12]校者注:原误作“记”,今改正。后文凡“记”字指此“序”者,皆改为“序”,不复注。
[13]校者注:原误作“卷七”,今改正。
[14]校者注:原脱一“孝”字,今补。
[15]校者注:原脱“此为何神也”一句,今补。
[16]校者注:毅下原衍一“对”字,删之。
[17]校者注:此处原脱一“中”字,今补。
[18]校者注:此处原脱一“中”字,今补。
[19]校者注:原误作“卷一”,今改正。
[20]校者注:原脱“第十四间中”,今补。
[21]校者注:引文原略,今加删节号标记之。
[22]校者注:原脱一“乃”字,今补。
[23]校者注:原误作“在”,今改正。
[24]校者注:原误作“散”,今改正。
[25]校者注:原误作“安录”,今改正。
[26]校者注:原误作“四卷”,今改正。《众经录》四部即:《魏世经录目》一卷、《吴世经录目》一卷、《晋世杂录》一卷、《河西经录目》一卷。
[27]校者注:原误作“一卷”,今改正。
[28]校者注:原误作“一卷”,今改正。
[29]《汉书·地理志》云:“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案皆今县名),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平帝时,王莽厚遗黄支王,令遣使送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右所列国名,除黄支外,皆难确考其今地。大约皆在南洋群岛、锡兰及南印度境也。官书中记其行程,则交通已颇频繁,益可想见。
[30]《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条下云:“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微外来献。”又“大秦国”条下云:“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安敦即罗马皇帝Antony也。此皆中国海通最古之史迹。
[31]安世高传记,几纯属神话的性质,颇难悉认为史料。即其年代,非无可征信。通常之说,谓为汉桓帝时入中国,然有谓晋时犹生存者。又有谓彼前身死于广州,再世为安息王太子重来中国者。《高僧传》博采众说,言世高曾两到广州,曾往庐山度亭庙神,曾在荆州城东南隅立白马寺,曾在丹阳立瓦官寺,最后卒于会稽。其史迹多诡诞,不可尽信。然以情理度之,世高盖从海道来,在广东登岸,经江西北上,而在江淮间最久。江左人士受其感化甚深,故到处有其神话也。世高原籍安息(今波斯)。时中印海运业,皆在安息人手。世高遵海来,最近于事实。
[32]严佛调所襄译事,或云安世高,或云安玄。然吾颇疑并无安玄其人者,或即世高之异名耳。
[33]汉明求法说虽不足信。但其所依附各事迹,自必属于初期传说。因此转可以证明佛教之自南而北。彼言明帝所梦为“金人”。然以近世学者所考证,北印度佛像无涂金者。“金人”说殆因笮融造金像而起,此南印度案达罗派之雕涂也。又言蔡情赍来之佛像为“倚像”。倚像明属西印度系统。若北方犍陀罗所造,则皆立像也。又言“西雍门外之佛寺,千乘万骑,群象绕塔”。此明属西印度之图案也。以上区别,今世印度美术专家多能言之,吾因此益信汉魏间佛教,皆欧人所谓南宗也。
[34]校者注:原误作“道士”,今改正。
[35]校者注:原误作“既”,今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