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炽热的心愿简谱 > 寒假褶皱里的坐标(第1页)

寒假褶皱里的坐标(第1页)

寒假褶皱里的坐标

腊月二十三的清晨,宁昭被窗外的鞭炮声惊醒。窗帘缝里漏进的光带着橘红色的暖调,落在床头的日历上,“17”这个数字被红笔圈了三道,旁边用小字写着“英语课外班开课”。她翻了个身,暖气片的热度透过睡衣渗进来,在後背烙出块温烫的印记,像块缓慢融化的黄油。

书桌最下层的抽屉里,压着一叠英语班的结业证书。从三年级的“啓蒙班优秀奖”到初二的“进阶班一等奖”,每张证书上都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名字:宁昭,王磊晗。最上面那张的合影里,两人穿着不同小学的校服,却在镜头前比了同一个手势——用手指搭出直角三角形。

厨房传来瓷碗碰撞的脆响。妈妈把煮好的汤圆端进客厅时,眼镜片上还沾着水汽:“今天小年,吃完去趟超市,你说要的英语听力磁带缺货,店员说年後才能补。”她的勺子在碗里搅出小小的漩涡,黑芝麻馅的香气漫开来,“对了,王磊晗妈妈昨天打电话,说寒假的英语班还在老地方,你们这对‘铁搭档’,又能一起背单词了。”

宁昭舀汤圆的手顿了顿。瓷勺碰到碗底的声音里,混进暖气片里水流的咕噜声,像在数着他们一起上英语班的年头。她想起四年级第一次换补课机构,两人在新教室门口撞个满怀,王磊晗手里的英语绘本掉在地上,翻开的那页正好讲勾股定理的历史,插图里的古埃及人用绳子测量直角,像在给他们的重逢画坐标。

“拼车的话,几点出发?”她把汤圆咽下去,黑芝麻的甜腻卡在喉咙里,像块没化开的糖。

“七点十五,正好赶上八点的早课。”妈妈擦了擦眼镜,“说起来,你们俩也真有意思,小学不在一个学区,初中一个九中一个三中,偏偏英语班雷打不动同班,连座位都总隔着过道斜对眼。”

宁昭望着窗外的鞭炮碎屑,它们在雪地上炸出星星点点的红,像被打翻的调色盘。她突然想起六年级英语班的期末考,最後一道附加题是用英语描述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王磊晗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箭头,从他的答案指向她的卷子,旁边写着“同频共振”。那时他校服领口的银链子刚换了长的,指南针吊坠垂在答题纸上,指针正好指着“17”分的分值。

暖气片上的搪瓷渐渐热得发烫。宁昭把英语错题本摊在上面,纸页边缘很快卷出波浪,像被熨烫过的褶皱。第17页的阅读理解讲的是建筑中的几何美学,空白处有王磊晗补的批注:“三中的教学楼楼梯角度是30度,九中的是45度,用勾股定理能算出台阶高度差17厘米。”字迹比三年级时工整了许多,却依旧带着向□□斜的弧度——那是他总往她这边看的证明。

她用指尖顺着字迹摸过去,突然听见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王磊晗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张照片:他的英语课本摊在三中的课桌上,第17页的“Pythagoreantheorem”旁边,贴了张九中的校徽贴纸,贴纸边缘画着个小小的指南针,指针指向校徽。

阳光爬到手机屏幕上时,宁昭的指尖在输入框悬了很久,最终只回了个“明天见”。玻璃膜的凉意混着暖气片的热度,在皮肤上织出细密的网,像他们七年英语班生涯里,那些看不见的连接线。

年初七的英语班教室还带着年节的馀温。暖气片上放着半包橘子糖,糖纸在热空气里微微鼓胀,透出橘黄色的光。宁昭推开後门时,王磊晗已经坐在老位置上——靠窗的第三排,左边过道的位置空着,显然是留给她的。他穿着三中的深灰色校服,拉链拉到顶,领口露出的银链子上,指南针吊坠正随着翻书动作轻轻晃动。

“来得挺早。”他擡头时,睫毛上还沾着点窗外飘进的雪沫,“我妈说你期末英语考了年级第十七,正好卡在加分线里,这运气跟我们总能同班似的。”

宁昭把书包往空椅背上一挂,金属挂鈎撞出轻响:“你们三中的英语排名出来了?上次你说的那道跨学科阅读,讲勾股定理在航海中的应用,最後答案是不是17海里?”

“是啊。”王磊晗把听力磁带塞进播放器,“我们班好多人算成16,你怎麽知道是17?”他按下播放键的瞬间,磁带转动的沙沙声里,混进走廊里其他班级的早读声,像被揉在一起的两张试卷。

“九中的物理题里见过类似的模型。”宁昭翻开笔记本,第一页就是用英语标注的勾股定理公式,“英语班讲过的‘right-ariangle’,在物理里能直接算力的分解,就像……”

“就像我们俩,一个九中一个三中,却总能在英语班对上知识点。”王磊晗接过话头,指尖在她的笔记本上点了点,“你看,这里的‘hypotenuse’(斜边)词源是希腊语,原意是‘延伸的线’,像不像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明明不在一个学校,却总被英语班这根线牵着?”

教室後排的钟表指向七点五十五分。阳光斜斜地切过桌面,在王磊晗的练习册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影子的边缘正好与他翻开的第17页重合。宁昭盯着那个重叠的页码,突然想起初二刚开学,两人在英语班第一次碰面,他从书包里掏出个新的指南针吊坠,说“这个比原来的准,就算在不同学校,也能找到英语班的方向”。

听力材料里的科学史短文又一次响起。当读到“aEgyptiansusedropestofhtangles”(古埃及人用绳子构造直角)时,王磊晗突然按下暂停键:“这段和我们小学英语班学的不一样,加了勾股数的例子,3-4-5,5-12-13,还有8-15-17。”他转动着手里的钢笔,笔杆上的反光在桌面上画出道弧线,“17这个数真有意思,总在我们的知识点里打转。”

宁昭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顿了顿。墨水洇开的痕迹里,她仿佛看见上周在九中图书馆,沈竣舟的练习册上也有个17——物理题里的临界值。播放器里的磁带还在轻微转动,发出蜂鸣般的低频声,像某种未被察觉的呼应。

课间休息时,王磊晗从书包里掏出个保温杯。杯身上印着他们三年级英语啓蒙班的合照,那时两人还没长开,挤在最前排,中间隔着17厘米的距离,正好能放下那本入门级的英语绘本。“我妈泡的柠檬蜂蜜水,你要不要?”他拧开盖子时,热气裹着甜味漫过来,像五年级冬天他递过来的半块姜糖,包装纸上的英文单词被他用红笔标了音标。

宁昭接过杯子的瞬间,指尖碰到他的手背。比记忆中凉了些,大概是刚从三中赶来的缘故——九中到补课机构的距离,比三中近170米,他每次都比她早到五分钟。她低头喝了口,蜂蜜的甜混着柠檬的酸,在舌尖炸开的味道,竟和沈竣舟递过的那支热水钢笔的暖意有些不同,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保持着隔着过道的距离。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王磊晗的目光落在她笔记本上的直角三角形草图上:“这是用英语解的几何题?”

“嗯,英语班作业。”宁昭合上本子,“用英文写证明过程,比用中文麻烦多了。”

“但能记住更多单词。”他用手指在桌面上比划着,“比如‘leg’既指直角边,也指腿,就像我们俩,两条腿走路,总能走到英语班这个交点。”他的指南针吊坠垂下来,在桌面投下小小的阴影,随着手势轻轻晃动,“你说奇怪不奇怪,九中和三中的课程表完全不一样,我们却总能在英语班的知识点上同步。”

宁昭望着窗外飘雪的天空。雪花落在玻璃上的轨迹,与他指尖划出的几何线条渐渐重合,像两道交错的函数图像。她突然意识到,有些同步与学校无关,只与英语班这个固定坐标有关,就像此刻的单词表,此刻的雪,此刻正在讨论的勾股定理。

正月十五的午後,英语班提前下课。王磊晗提议去街角的咖啡馆写作业:“那里有暖气,比教室舒服。”他推着自行车走在雪地里,轮胎碾过积雪的声音像撕拉胶带,“我带了三中的英语跨学科资料,里面有勾股定理的英文应用题,正好和你九中的物理笔记对照着看。”

咖啡馆的玻璃窗上结着层薄冰。宁昭用指尖划开一道缝,看见里面的灯光暖黄得像块融化的奶酪。靠窗的位置坐着两个女生,穿着不同学校的校服,正头凑头看一本英语语法书,其中一个指着插图里的直角三角形,另一个在旁边写英文注释,像极了她和王磊晗的日常。

“就坐这儿吧。”王磊晗把书包往椅背上一挂,“这道题里的‘17-foot□□’(17英尺的梯子)靠墙放,求底边距离,其实就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英语题干里的‘distance’和九中物理题里的‘位移’是一个意思。”他摊开练习册的瞬间,宁昭看见封面上印着的三中校徽,旁边贴着个英语班的卡通贴纸——那是去年结业时老师发的,两人各领了一张,图案能拼成完整的直角三角形。

咖啡杯里的热气在两人之间凝成白雾。王磊晗用吸管在奶泡上画出直角:“你看,梯子是斜边17,墙高15,底边就是8,8-15-17是勾股数。”他的指尖点在“17”这个数字上,“用英语念是‘seventeen’,拆开来是‘seven’加‘ten’,和数学里的分解法一样,都在讲构成关系。”

宁昭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奶泡上的直角被吸管搅乱,形成漩涡状的纹路,像被打乱的字母排列。她想起沈竣舟在九中图书馆做的那道题,17牛的力分解後,正好是8和15的组合,就像此刻奶泡上渐渐模糊的数字。

“其实英语里的很多短语都藏着数学。”王磊晗突然放下吸管,“比如‘onallfours’既指四肢着地,也暗合正方形的四个直角,和勾股定理里的直角特性对应。”他用手指在桌面上比划着,“就像我们俩,一个九中一个三中,看似不搭界,却总能在英语班找到共通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