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悸动
◎牵一牵那柔润皓腕。◎
新春佳节,岁岁康宁。
从腊月二十八起,朝廷便开始封印休沐。如无军国要政,一应庶务都等到年後复朝再禀。
顾宁熙封好了官印,朝中夺嫡之争再如何愈演愈烈,新年总是能消停许多。
顾宁熙元旦那日赴过宫宴,又给族中长辈请安,还约了几位官阶相近的同僚一同去东宫拜年。
太子殿下对她的态度仍是温和的,她升了官职,虽说在储位之争中工部派不上什麽大用场,但能留个人手在其中,对太子而言有益无害。
等到初四初五,应酬过一番必要的人情,顾宁熙才慢慢清闲两日。
“母亲回来了。”
在书房读了半日书,听到母亲回府的消息,顾宁熙便去沁兰院中请安。
今日是初五,朝中命妇要入宫向皇後娘娘行礼。
这些年,凡是需要宣平侯夫人出席的场合,母亲大多都是只留在府中的,只有沈夫人出门赴宴。
府中人都已经默认了这项规矩,若非当年宣平侯立两位夫人之事闹得人尽皆知,只怕全京城都要忘了侯府中还有另一位夫人。
加上顾宁熙在朝中出仕,又有顾宁铮屡试不第作陪衬,京中也渐渐有人议论起来,孟夫人教养了个好儿子,是有後福的。
母亲一向不与沈夫人争当家夫人的名分,深居简出,唯有年节向皇後娘娘觐见是例外。
母亲记着皇後娘娘的恩情,顾宁熙亦然。
当初若非皇後娘娘伸以援手,恐怕母亲根本没有机会活着来到京城。
母亲家乡遭遇水患,又与亲人失散,在入京寻夫的途中昏迷道旁。
幸得皇後娘娘的车驾经过,命人救起了她。
彼时两个女人身份虽天差地别,但境遇却是相仿。都是丈夫停妻再娶,另聘高门贵女为妇。京都的命运何如,对她们而言皆是未知。
皇後娘娘心善,将母亲同路带到京城後,还特意命自己的贴身侍女与仆从数人,将母亲好生送到侯府门前。既摆出了阵势,让京都不少人知晓,侯府就没有办法无声无息安顿了母亲。
顾宁熙依稀听闻当年旧事,陛下虽立了真定王嫡女为王妃,但从晋阳老家接发妻入京时,是有意让姚皇後与王妃平起平坐的。
所以陛下授意宣平侯府两位夫人并立,算是为晋王府造势。
然因姚皇後母家门庭不显,朝中亲贵尽数反对。姚氏一门虽也是晋阳望族,但在多年的战事中门第早已衰败。京都中新有从龙之功丶跟随晋王打天下的勋贵们不愿晋阳旧势力大举进入朝堂,威胁他们的地位。姚氏一门算是成了箭靶,谁也不愿意见到朝廷有两门外戚。
看似是王妃之争,实则是朝堂新旧势力的博弈,晋阳旧臣如何能敌?
就好比在新贵们眼中,真定王府十万雄兵,威名赫赫,姚氏女何德何能与王府郡主并立?
两难的境地下,陛下迟迟不能决断。最後是姚皇後上书,自请贬妻为妾,居了侧妃之位,方解了危局。
後陛下扶立姚皇後为继後,立长子陆恒为太子,未尝没有对此事的愧疚。
太子是陛下与姚皇後成婚後的第一个儿子,在陛下征战四方丶开疆拓土之时,太子一直随母亲留在晋阳老家,并未跟在父亲身边。
也是因此,太子比其他几位皇子年长许多。
顾宁熙望见母亲鬓边又簪了那支熟悉的明珠钗。母亲成婚时,与十里红妆的沈夫人同一日进门。母亲既无陪嫁,又无娘家亲人送嫁,只有侯府的仆妇跟着。皇後娘娘虽也面临困境,却命人送来了一副妆奁,为母亲添些体面。
这等雪中送炭之情,母亲铭记至今,只是她人微言轻,一直寻不到机会报答。只能逢年过节,好生去向皇後娘娘问安。
顾宁熙听母亲说起午前凤仪宫中命妇们朝见的景象,皇後娘娘正位中宫,气度雍容华贵。
“衆人散後,娘娘还单独留我说了几句话。”
“嗯?”顾宁熙擡眸。
“就是些家长里短的话语,无外乎是子女长成,都要成家立业了。淮王殿下年後大婚,皇後娘娘也在为他操心。”
她便说麽,当父母的心都一样。
“原来如此。”
孟夫人道:“明日你便出城吗?”
“是啊,换洗的行装我已经收拾好了。”
昭王殿下约她初七那日去崇圣寺上香,陛下还特意吩咐崇圣寺闭寺半日。另作一场法会,专供昭王殿下祈福。
不过崇圣寺离京都有些远,一来一回总要有两日。昭王殿下的意思,初六先到畅清园住下。畅青园是京郊最大的一处温泉别院,冬日里地气暖。陛下特意赐给了昭王殿下,从那里到崇圣寺只有半个时辰的路途。
顾宁熙向母亲夸耀道:“畅清园的修葺可是我新绘的图纸,也不知道现在建成後是何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