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晓溪,二十二岁,来自中国南方一个叫清河的小城。
那是个安静的地方,街道两旁种满了梧桐树,夏天的时候,蝉鸣和微风一起穿过树叶,像是大自然在低语。
小城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我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妈妈做的红烧鱼、爸爸在书房里批改学生的试卷,还有巷子口那家卖糖葫芦的老爷爷。
可是,站在2o25年的今天,回想起四年前那个即将踏上美国土地的自己,我仿佛能看见另一个晓溪——那个满心憧憬、却又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女孩。
四年前,我刚从清河一中毕业,考上了美国加州一所不错的大学,主修心理学。
高考那年,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书本上,父母的期望像一座无形的山,压得我喘不过气。
爸爸是中学语文老师,妈妈在医院做护士,他们总是说“晓溪,你是我们家的希望,去了美国要争气。”他们的语气里带着骄傲,也带着一丝不容商量的坚定。
我知道,他们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支持我留学,为的是让我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
出前的那晚,家里格外安静。
妈妈在厨房忙碌,炖了一锅我最爱的莲藕排骨汤,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爸爸坐在沙上,翻着一本旧书,时不时抬头看我一眼,像是要把我的模样刻在心里。
我收拾好行李,坐在床边,盯着那个塞得满满的黑色旅行箱,里面装着几件衣服、一本中文词典,还有妈妈偷偷塞进去的一袋红枣,说是让我在美国熬汤喝,补身体。
我笑了,心里却酸酸的。
那些红枣后来被我带到了加州,却一次也没煮过,它们静静地躺在宿舍的抽屉里,像是一个遥远的承诺。
“晓溪,到了美国要听话,别乱跑,别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妈妈端着汤碗走过来,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
她总是这样,担心我会被外面的世界吞噬。
我点点头,接过碗,低头喝了一口,汤的温度刚好,温暖得让人想哭。
“我知道,妈,你别担心。”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可心里却像被什么堵住了。
爸爸放下书,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
“晓溪,美国的机会多,但也要靠自己。好好学,别让爸妈失望。”他的眼神严肃,却又藏着一丝柔情。
我知道,他不擅长表达爱,但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了。
我用力点头,喉咙哽咽得说不出话。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待。
第二天,机场的告别短暂而克制。
妈妈红着眼眶,叮嘱我多穿衣服;爸爸只是抱了抱我,说了句“保重”。
我拖着行李,穿过安检,回过头看他们站在玻璃墙后,挥手的样子模糊在人群中。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家,离开那个熟悉的小城,离开所有我熟悉的规则和边界。
飞机在云层上方滑行,我靠着舷窗,看着窗外的白云,心里既兴奋又不安。
美国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充满了电影里看到的画面金门大桥、好莱坞的星光大道、还有大学校园里穿着卫衣的学生们。
我想象自己会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女孩,穿着牛仔裤,背着双肩包,在加州的阳光下笑着。
可同时,我也害怕——害怕语言不通,害怕融入不了,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
落地洛杉矶的那一刻,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机场里人来人往,各种肤色、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我拖着行李站在出口,感到一种陌生的自由。
接机的学姐是个热情的上海女孩,叫Vivian,她笑着帮我提行李,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晓溪,欢迎来到美国!别紧张,这里没你想的那么可怕。”她的笑容让我放松了一些,可当我跟着她坐上车,驶向大学校园时,心里的不安又悄悄爬上来。
大学的第一周是疯狂的。
迎新会上,学生们穿着五颜六色的T恤,高声笑着,彼此用英文快交谈。
我站在人群边缘,手里拿着一杯果汁,试图听懂他们的对话,但他们的语太快,夹杂着俚语和笑话,我只能勉强微笑,假装自己明白。
Vivian带我参加了一个派对,房间里灯光昏暗,音乐震耳欲聋,学生们端着红杯子,跳舞、聊天,甚至有人在角落里亲吻。
我站在那里,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
“晓溪,别害羞,来喝一杯!”一个金男生递给我一杯啤酒,笑容灿烂。
我摆摆手,结结巴巴地说“no,thankyou。”他耸耸肩,笑着走开了。
我看着他融入人群,心里既羡慕又自卑。
中国的教育告诉我,女生要矜持,不能随便喝酒,更不能在派对上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