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晚安,白杉
@我做的吐司超级软:
其实本来没打算这麽早为《草原情》写观後感的,没别的原因,太精彩了。
直觉告诉我,後面还有很多可深挖的点,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打算等到全剧终後再动笔的。
但看了舒明写的长信,我忍不了了。我跟朋友说,我现在就要写。
即便为白杉这个角色丶为演员舒明单开一篇文章,也是值得的。
其实圈内一直盛行为角色写小作文的风气,演员在杀青之後给角色写信,再写写自己拍戏时花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精妙设计,这都是常态。
起初也的确令人感动,但什麽时候变味儿了呢?
一篇不长不短的手写信,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粉丝吹嘘的谈资,变成了各方卖弄文笔和华丽词藻的工具……
在点开舒明的信之前,我以为他也会是这个走向。
更何况舒明就读的学校并不是秘密。首大引以为傲的中文系走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典故信手拈来,用词精细讲究……甚至因为他的学历,我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点开这封信的。
但事实上,当我把整封信读完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错了,而且我错得离谱。
我以为舒明会写他是如何演绎这个角色的,我以为他会给白杉写一些心里话的,我以为他会用最完备的姿态来接住这一波泼天的富贵的——但他通通没有。
舒明在信里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他只是竭尽全力地希望自己这封信,能够再帮M省推动一点经济。
可即便只是最平实无华的用词,即便只是简简单单地平铺直叙,却让人不知不觉湿了眼眶。
我尤其喜欢他说的那句——“扶贫,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战场。”
是的,在《草原情》出圈之前,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一直认为扶贫工作只是万千普通工作中的一个,也许确实会更艰苦一点,但说是“战场”,恐怕有点过头了。
但现如今来看,一点也不夸张。
开通险峻甚至带着落石的山路,难道不是干部们冒着危险一点点手凿出来的吗?连安全设备都没有,多踏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为了一句“天堑变通途”,多少人失去了年轻的性命?
黄沙漫天的生态脆弱区,干旱时燃起熊熊大火,兼带着可能会停水停电的沙尘暴,轻易就能夺走一个人宝贵而鲜活的生命……
这和上了随时会丢命的战场,有什麽区别?
离开家乡之前的彼此一别,就不知道此生,是否能有幸再见到对方的脸。
这麽难,这麽苦,支撑所有人走下来的是什麽呢?
舒明在信里写得很好,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小时候学过这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它们在课本上反复出现,考试前念了好几遍也捋不直舌头,心里想过好多遍,学这些干什麽呢?
但我在这部剧里看见了答案。
郑艺伟导演这部剧尤其拍出了水平,从头到尾并不说教,也不苦大仇深。
每一集都有笑点,但也不回避大家面对的困难和危险。
大家在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苦难当中,仍旧能自信而乐观地哈哈一乐,昂扬且豁达地面对几乎接近无解的难题。
这个时候,也许是被《草原情》彻底腌入了味儿,我都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孟盼兰带着口音的那句:“这有啥的!”
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也被剧里这些有力量的角色给深深地影响到了。
也许,舒明也是。
绕回来讲他这封信。
其实舒明没有在信里提自己是如何绞尽脑汁地完成表演这件事,才是从头到尾最妙的!
读完的一刹那,我真的觉得这种质朴的叙述方式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