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捡了一个状元 > 第57章 第五十七章 良媛娘娘出事了(第1页)

第57章 第五十七章 良媛娘娘出事了(第1页)

第57章第五十七章良媛娘娘出事了!

今日太子出府频频发生怪事,先是佩戴在腰间的和田玉佩莫名断了线,玉佩摔落在地,被摔得四分五裂。

再而是马车的轮子突然出了问题,走不动了,太子无法,只好转为骑马。

本来太子出门一直是骑马的,但良媛说如今接近夏日,太阳烈得很,让他坐马车去皇宫。太子拗不过良媛,只好照她说的做。

如今圣体违和,由两日一朝改为五日一朝。不过,皇帝的压力虽然减轻了,一应军机要物却全然落在监国的太子身上,虽然不用上早朝,太子还是得每日到玄光殿处理奏疏,接见大臣。

王驾刚到玄光殿,外殿已经围着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手里捧着奏疏,想必是遇到难以裁决之事,故而亲自前来讨太子的示下。

李琤翻身下马,略微整理下仪容,薄唇紧抿,神情严肃,便携着一股微风大步踏入殿内。

户部尚书抢先上前一步,请示道:“殿下,今年南越一带遭遇旱灾,粮食无法正常种下,四散而逃的流民越来越多,恐放任下去会招来民变”。

这事李琤已经事先知道了,也吩咐相应官员从别处调来官粮运到南越,以缓解饥民的燃眉之急。

但因去年举国上下大部分地方都遭受了旱灾,洪涝和蝗灾等,并没有存储下多少粮食,如今运几千石过去,分发到数百万灾民手中,无异于杯水车薪。

李琤坐在官帽椅上,看着手中的奏疏,秀气的眉渐渐拢起。

太子:“今年国帑周转如何?”

那户部尚书面露难色,犹豫着道:“国帑已经周转不开,若要安抚灾民,起码得拨两百万下去,可如今国事蜩螗,若真把二百万全拨下去,整个京城官员几个月的俸禄,只怕都发不出来”。

老尚书站得久了,略微调整了下身子,颤颤巍巍继续汇报:“况且前些时日刚从内帑拨出去一百万两,给贤王殿下修理别院。就算拖欠京官几个月的俸禄,恐怕也难以回还周转”。

这里倒要提一句,原本被褫夺封号降为庶人的贤王,因钦天监的监正放言,道贤王乃瑶宫祥瑞下凡,有震民渡厄,以定国本之功。不应屈居于庶人之列,而应该恢复他作为大晋皇子的尊贵身份。

否则,若天降神怒,惹怒天君,将会降大灾难于百姓,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中。

不知百官信没信,反正圣上是信了,不仅恢复贤王皇二子的身份,还为了之前对贤王的误会作弥补,特批工部要为贤王重新修建一座大些的府邸,而今这一百万,是圣上前不久刚批下去的折子。

圣上疼爱幼子,要为其重修府邸,底下官员无不敢不从。只是,若这一百万两就这麽拨出去,今年的南越灾荒,又该如何?

户部尚书不敢忤逆天子,又不想放任南越灾民,使之越闹越大激发民变。何况,若这一百万两拨出去,国库就真的没钱了。到时候,数百万的黎民生计如何?

贤王府的府邸可以迟一些再修建,但t南越遭受饥荒的灾民,却万万不可再等下去了!户部尚书无法,只好来求助太子,让太子来拿主意。

“给贤王修理别院?这是何人下的旨意,孤怎从未听说过?”太子将手中奏疏丢在黄花梨木翘头桌上,面带冷色,不虞问道。

“这,此乃圣上亲自提出并且批示的,老臣这里有敕书”,户部尚书以为太子不了解此事,正准备将敕书呈递上来。

却没料到,太子竟看也不看,甩甩袖子从官帽椅上站起来,面无表情:“如今孤行监国之权,大大小小的敕书皆要经过孤之手,若没有孤亲自批示,那麽,这些敕令就是假的”。

“可,上面有圣上的私印……”

李琤:“父皇重病缠身,时常神志不清,身边宦官难免为非作歹,谁知道这敕令到底是圣上之意,还是阉狗之意?”

“殿下,这……”

“好了!圣上从未下过这道敕令,王尚书,你在尚书之位上坐了多年,与圣上君臣佐使多年,难道圣上为人如何,你竟不知吗?”

“把为贤王修筑别院的这一项开销撤下,将南越灾民所需的两百万银两补齐,至于俸禄,正三品及以上的官员先拖欠半年,还有宫中的一应开支,能省则省,势必要将银钱凑出来”。

太子吩咐完,负手立于金兽熏炉前,袅袅青烟自身边飘过,衬得储君身姿愈发颀长高大,眉眼如画,丰姿隽爽。

他忧心道:“如今天降大难于我晋朝,国事艰难,正是民不聊生丶水深火热之形状,唯有孤与衆位爱卿齐心协力,方能顺利度过难关”。

又道:“今年生灵涂炭,民生之艰,孤作为太子理应做出表率。孤决定:一个月後皇长孙的百日宴,一切从简,将这一项省出来的开支,全拨到南越百姓手中”。

户部尚书大惊:"殿下,皇长孙的降生,是大晋的福音,是大晋朝的延续。长孙血脉金贵,断没有委屈之理"。

李琤:“爱卿不必再劝,孤心意已决。不知如此,可能凑出二百万两白银?”

王尚书汗颜:“自然能够”。

“如此便好,爱卿需知,朝野上下盯着这笔银子的不止一两个,国之蠹虫屡屡除不尽。爱卿要向孤保证,保证这笔银子一分不少,送到灾民手中”。

王尚书连连跪下叩首:“臣定不辱殿下使命!即使拼了老臣这条命,也断不能让南越百姓少一口饭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