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女主她一心要当官全文免费阅读 > 第196章 女帝 阿倾 我撑不住了 (第1页)

第196章 女帝 阿倾 我撑不住了 (第1页)

第196章女帝“阿倾。。。。。。我撑不住了。……

景熙帝将秦王和临月公主同时召进宫协理朝政。

彼时,秦王一正两侧三庶妃已满,四侍有二,加上云太傅门生故旧盘根错节,几乎联合了半个朝堂的勋贵与重臣,势大根深。

而临月公主,民间声望正盛。凭借游学时借读各大学堂,加上科举同科的常联系,以及其师云舒在年轻官员中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尽得新生代官员半数以上的拥戴,锐不可当。

御书房内,景熙帝将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随手分成两份,推至二人面前。他下巴微擡:“一人领一叠,批阅,附上意见。而後交换复审,有不同意见可在後写上批语。朕要看你们的格局。”见两人忍不住咽口水,笑道:“别紧张,你二人入朝已久,如今正好检阅成果。”

这般,虽然效率慢上许多,秦王与临月公主却在这日复一日的批红与交锋中进步神速。他们此前在六部轮值,所学皆是管中窥豹;如今被逼着综览全局,方知治国之难,远超想象。

二人施政风格亦是泾渭分明。临月公主擅长为民谋福祉,秦王擅长平衡朝堂。

例如,关于科举取士,临月主张增加寒门名额;秦王则强调应维护世家子弟的既有比例。

同年春闱,二十二岁的文思墨不负衆望,高中状元,入翰林。

六月三十日,襄王十二岁生辰。景熙帝于宫中设宴,为其庆生。

御花园内,天高云淡。襄王正带着小鱼儿丶小慕倾,以及赵英如的一双儿女枝枝与枫儿奔跑嬉戏,放着纸鸢。小鱼儿边笑边退,不慎绊到石块,惊呼一声向後倒去。襄王眼疾手快,一个箭步上前,稳稳托住了她,“鱼儿小心!”

“谢谢石头哥哥。”小鱼儿站定,甜甜地道谢。

襄王挠了挠头,自己也觉奇怪。论亲疏,枝枝才是他的亲表妹,可他心底就是不由自主地更偏疼小鱼儿几分。

不远处的水榭中,景熙帝将这一幕尽收眼底,不禁莞尔,向身旁的叶倾华调侃道:“幸而长生此刻不在此处,不然小石头明日怕是要多站一个时辰的桩。”

襄王自幼爱往镇国公府跑。那年,五岁的襄王趁大人不注意,偷亲了刚周岁的小鱼儿一口。当时便被黑了脸的安无恙以锻炼为由,愣是让他站了两刻钟的马步。自此之後,安无恙防襄王便如同防贼一般,确切的说是防别人家的小子像防贼一般,看谁都像要把他闺女拐跑的人贩子。

说来也怪,连一向清冷自持的云舒,似乎也被传染了。但凡是年纪相仿的小公子,包括他自己的几位侄儿在内,皆被他明里暗里要求,需离小鱼儿一丈远。

“那不至于,最多以考教实战为由,让慕倾好好指点小石头一番罢了。”叶倾华笑笑。小慕倾真的全面遗传安无恙,包括武学天赋。

景熙帝失笑摇头,默然片刻,忽而正色道:“明珠,你和长生,往後。。。。。多照看小石头些。”

叶倾华心下一凛,“陛下。。。。。。”

景熙帝一摆手,打断了她,“此处没有君臣,只有兄妹,不必如此客套。”

叶倾华从善如流改口:“三哥。。。。。。”

她想劝景熙帝再等等,至少等襄王长大。可她一擡眼,便瞧见了他龙冠之下,那已悄然掺杂了无数银丝的头发,眼眶骤然一酸。她的三哥才三十五岁啊,自三嫂薨逝,这些年他究竟是如何独自一人熬过来的?

若易地而处,自己未必能坚持十年。劝诫的话到嘴边变成了承诺:“好!”

“明珠,小九和阿仪,你更看好谁?”景熙帝负手,沿着湖畔缓步前行。

“三哥这话可问住我了,”叶倾华跟在他身侧後半步,“九弟与八妹皆是万中无一的俊杰,我相信三哥心中自有圣断。”

“你呀。。。。。。”景熙帝无奈地回手虚点了她一下,笑道,“果真是历练得成熟老辣了,竟也学会跟朕打这官腔太极。当年那个敢拍桌和朕叫板的人呢?”

也不为难她,毕竟这问题怎麽答都不妥。只低低叹了口气,似自语,又似说与她听:“朕在想,步子若一下子迈得太大,会不会根基不稳。”

这也正是叶倾华深深担忧之事。

八月,七十三岁的左相云太傅病重,景熙帝亲至府中探望,于病榻前密谈良久。

当月月底,两朝帝师仙逝。临终前,他紧紧拉着云舒的手,留下最後嘱托:“子谦,云家交给你了,莫让。。。。。。云家百年门楣,就此没落。”

景熙帝惜才,免了云家子弟丁忧。

九月,一场关乎选官的黑色交易被赵英如查出,牵扯甚广,六部及督察院均被波及,朝野震动。

也正是在这一年,朝堂迎来了新一轮的新老交替。许多老牌世家的重臣,仿佛约定好了一般,开始主动为家族中崭露头角的子弟让路,其中便包括左都御史王德等。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仅五十七丶尚在壮年的户部尚书谢安道。眼看叶倾华早已三品,而与其同期的长子因自己的缘故,在外做了六年的知府,他心下一横,竟也递上了告老的奏疏。

谢烁丶王约连升两级分别任户部左丶右侍郎。

云舒连跳多级任吏部尚书,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年临月公主的诸多施政方略背後,皆有云舒运筹帷幄的影子。若非一直被云太傅压着,他早该升迁了。

叶倾华和赵英如的官职亦有变动。叶倾华擢升户部尚书,赵英如则晋为大理所少卿。二人的功绩政声摆在那里,纵有微词,也无人能说出半个“不”字。

後世史官论及此段,常感慨雍和二十一年那一榜的考生,不仅面临了史上最激烈的竞争,也遇上了最快的升迁之机。他们恰逢其时,遇上明君,那位看似仁厚,实则最为刚毅丶处事最为公正的景熙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