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61夏夜的那颗星(Rep。)
祁季那时候正处在一段迷茫时期:已出版的作品反响平平,新书的写作遇到瓶颈,他尝试用很多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最後勉强回归到创作上来,拿着新书稿去找从前的编辑。
编辑倒也坦诚,和他实话实说。从个人的角度,她很喜欢他的作品,但仓库每年都要积压大量的滞销书,出版社压力很大,不愿意在新人作者身上投入过多成本。
对方的意思祁季明白,自费出版于他而言不是问题,但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被阅读的价值,印出来也会沦为废纸,他不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落得那样的结局。
他没有和出版社签订新合同,去工厂看了一次化浆的过程:曾经凝聚不同人心血的书籍,在这一刻平等地失去意义,从传送带落入碎纸机,毫无挣扎地被撕成碎片。文字最终面目全非,化作一缸纸浆。
那个景象祁季至今还记得。
再之後,他又去了那年的华城书展。展位上有真心爱书,戴着手套小心翻阅的读者,也不乏拿着免费票入场,四处薅赠品的路人;某些被图书公司精心包装的所谓畅销书作家,签售会宣传占据着显眼位置,而一本影响力有限的好书,或许只能被摆在不起眼角落。
祁季走在夏夜的嘈杂会场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之中。自我表达固然是创作者的首要驱动力,但他内心依旧渴望一种共鸣。如果没有读者,继续写下去的意义是什麽?
怀着这种心情,他漫无目的闲逛,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活动场地。门口歪歪扭扭摆着一个易拉宝海报架,图文排版有些简陋,活动信息还算醒目——“《河畔的四季》新书分享会”。
分享会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房间不大,台下稀稀拉拉坐了十几个人,祁季走进去,在角落的位置坐下。
台上的作者名叫沈春红,大约四五十岁,说话风格同她的外表一样质朴。她略有些拘谨,但真诚,聊起创作经历,讲到老家村口的那条河,画面生动如在眼前。
同为写作者的祁季不禁被那种娓娓道来的细腻所打动。可惜在场多数观衆兴趣不大,只是来蹭空调,手里还拿着从展位上薅来的免费扇子。
分享结束後是签售环节。听到要卖书,台下观衆立刻走了一半,剩下的继续留在椅子上休息,也没有购买的意思。
沈春红等了一会儿,和她身旁站着的工作人员说:“小夏,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人买书了,你今天也辛苦了,要不早点回去吧?”
祁季在方才的分享过程中,便留意到了那个进进出出试图招揽观衆的年轻人——生了双杏眼,明澈清亮,笑起来有两个新月似的卧蚕,大约是书的责编。除了作者本人和编辑,通常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一本书的命运。
“我不着急,再等等吧,”被唤作小夏的年轻人脸上全无疲态,开朗道,“刚才场地负责人和我说,今晚後面那场活动取消了,我们可以在这边待到散场,肯定会有很多读者来。”
“哎,没关系,其实有没有人买都无所谓,”沈春红露出笑容,“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出书,第一次办这种签售会,我已经很满足了。”
祁季敏锐捕捉到那双漂亮眼眸光芒波动的瞬间。年轻人迅速藏起异样情绪,笑着说:“没事,您先坐这里等一等,我出去打个电话。”
说罢一阵风似地转身离开。默默旁观的祁季生出些许好奇,于是起身,悄悄跟出去。
年轻人走到门外的角落,眼圈渐渐泛红,反复深呼吸,似乎在努力憋眼泪。他没有注意到落在自己脸上的视线,站了两分钟,稍微平复了,拿起手机打电话。
“喂,小林,我这边有个作者在书展办签售会,你帮我喊钟晓她们过来吧……嗯,对,还有你其他同学,能来的都叫上,但不要让作者知道你们认识我……在展览中心东馆,具体地点我等下微信发你,快点啊,”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随意,“你们每个人多买几本书,多少钱都算我的,等我忙完这阵子请你们吃饭。”
电话那边的人不知道说了什麽,年轻人短暂语塞,擡手擦了擦眼睛。
“值得,”他说,声音哽咽,但坚定,“我的作者值得。”
声音很轻,却令祁季蓦然一震。风在刹那间掠过平静湖面,卷起涟漪,某种他在此刻尚无法准确描述的强烈渴望浮上心头,盘桓不去。
挂断电话,年轻人又胡乱抹两下眼睛,忽然留意到门口的易拉宝摆歪了,走过去准备挪动它。
祁季见状迅速上前,帮了他一把。
对方怔愣一瞬,本能说谢谢,目光匆匆扫过祁季的帽子和口罩,估计没看清他的模样。祁季刚欲开口,旁边飘来一个好奇女声:“请问,这里是有什麽活动吗?”
年轻人立刻换上热情笑脸,同那个一脸学生气的女孩介绍书籍,再顾不上身旁的陌生人。今夜的短暂交集已然结束,他心思不在此处,并没有注意祁季转身走进去,拿起一本书,扫码付款,小心拆掉塑封,礼貌且认真地请沈春红在扉页签了个名。
不多时,一些大学生模样的人涌入,冷清场地立刻变得热闹起来。祁季再没寻到机会同年轻人说话,其实也不知道要说什麽,默默在原地站了片刻。
离开之前,祁季回头看了一眼人群中那个忙碌身影,然後翻开手中的书,在版权页找到令他好奇的名字:夏暮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