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简而言之的英文 > 第17章 活在像云一样的日子里(第1页)

第17章 活在像云一样的日子里(第1页)

第17章活在像云一样的日子里

简允禾在老街住的这段时间和前後几家全都混得很熟,偶尔出门扔点垃圾,旁边几家人还会笑着和她打招呼。

“简医生,出门啊。”

喊她的人是斜对面寿衣铺的齐裁缝。看着年纪五十多岁,家里有个孙子念小学。

她早晨出门上班时经常看见齐裁缝站在门口嘱咐孙子上课别调皮,否则打断腿。谁知半大小孩儿理也不理,跨上书包就往外冲。

见他正在门口晒自己家种的红辣椒,简允禾笑着说:“这几天天气好,您晒的辣椒肯定干得快。”

旁边的董老太躺在椅子上吹穿堂风,看着简允禾路过自家门前,“小妹儿,你把垃圾放门口,每天早上有人收,他们环卫领的就是这份儿工资。”

董老太六十多岁,家里两间门面,没出租也没做生意。

听光头说董老太的儿子在市里开公司,一家人不愁吃穿。之前还把董老太接去市里住,没几天老太太嫌城里不热闹,又回了镇上。

从老太太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有钱人的优越感。她儿子为了大夥儿能帮忙照顾母亲,每次从市里回来都得大包小包地给街坊邻居送礼。儿子给自己争面,老太太的腰杆也挺得直。

“没事儿,走不了几步。”简允禾笑着回应。

老街上每隔四五家才有个垃圾箱,因为是景区,环卫工人收垃圾收得勤。有些不愿跑的人便会把垃圾放在自家门前等环卫工人来收。

简允禾想着垃圾都提溜下楼了,再走几步扔进垃圾箱里也是顺手的事儿。

老街分上街和下街,上街的街口连着游客接待中心,交通便利,逛的游客多。开的店大多都是为了迎合游客,没多少生活气息。

很多游客走到木王客栈觉得老街到头了,再不往下走,因此下街的游客偏少,生活气息更浓。

与新街交头处开的店大都是靠老板自己的手艺,比如乔家药舍丶馒头店丶齐家寿衣铺,还有专门帮人修手表的吴家表行。

生意最好的就是寿衣铺和馒头店。

寿衣铺生意好全是因为上阳镇只此一家。

谁家老人过世,不管离得多远都得来他这儿。而且在上阳镇的约定俗成里,给过世的人置办东西还不能讲价。

齐裁缝别的不愁,就愁自己的手艺没法往下传,老伴儿死得早,儿子儿媳全去了外地工作。剩下个孙子还小,估计长大了也看不上他这门手艺。

旁边的馒头店就比较奇怪了,开店的夫妻是北方人,来上阳镇也快十年,十年里就专注做馒头,别的什麽都不做,包子丶花卷这些店里通通没有。

偏偏生意还挺好,夫妻俩为人和善,但在乔婆眼里不是什麽好人。

上阳镇地处西南,吃馒头的人少。那时候馒头店的夫妻刚搬来,生意不算好。为了赚钱,男的负责把馒头用车推出去卖,女的专门守店。

开始的时候乔焰喜欢吃,乔婆就借着和老板娘摆龙门阵的劲儿看她怎麽做馒头,想偷师回家让乔老头给乔焰做,毕竟十年前五毛钱一个馒头,老人家还是觉得贵。

可每次到最後一步就看不着,要麽是老板娘要去後院干点别的什麽事儿,不然就是假装关门出去。

反正乔婆从来就没见到过做馒头的全过程,所以暗自揣测里面肯定加了什麽东西。

不然馒头这个东西怎麽会有这麽多人买,又不是肉。

打那以後,再不让乔焰吃他家的馒头。

跟简允禾分享这些事情的光头住在吴家表行旁边的巷道口,家里是做面条的。

光头父母早些年买了做面条的机器,生意红火,又找熟人把面条销售进了各个学校和政府丶机关的食堂。几年间,赚得盆满钵满。

这几年夫妻俩年纪大了,想让光头接手。

谁知光头在家坐不住,宁愿出去开车到处拉活儿,也不愿困在家里守着面条桩子。

光头父母也没强求,干不动就请工人来帮忙,两夫妻每天盯会儿账就行。

简允禾扔了垃圾往药舍走,旁边馒头店的老板娘正好在收铺子,笑着跟她打招呼,“简医生,又去学扎针呀。”

“嗯,要收摊了?”

“对,准备收摊了。周末孩子回家,出去给她买点好吃的。”

老板娘有些微胖,笑起来爽朗,看着也和善,不像乔婆说的那种会往馒头里加东西的人。

简允禾和乔爷爷打了招呼,穿过药舍看见乔婆坐在堂屋里纳鞋底,戴着老花镜,对着亮处穿针。

乔婆看见简允禾来,捏着针让她帮忙。

“您一个人在家啊?”

简允禾接过乔婆手里的针线,好奇为何乔焰不在。

谁知乔婆听出了另一种味道,故意打趣她,“你乔爷爷不是在门市坐着吗?难不成你除了我俩,还找别人?”

“又想多了不是?”简允禾将穿好的针线放进乔婆手里,“我找别人,别人也不教我针灸呀,还得是找您!”

“哎,我那大孙子昨晚跟光头不知道去哪儿野了,这会儿还没睡醒。等光头来了,我非得骂死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