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程的立刻接话:“陶华,我们在一起也两年了,不是该考虑一下,把事儿办了?等我们结了婚,乐迎不就是我名正言顺的侄女了?”
电话这头,陶华沉默了半晌,望着窗外北城的霓虹灯。
良久,她轻轻“嗯”了一声,嘴角难以抑制地扬起。
舆论的海啸在亲人丶朋友们联手筑起的堤坝前,慢慢回落。
当然,对于运动员来说,最有力丶最彻底的回击,永远在赛场上。
几个月後,又是一场匹克球女单决赛。
巧合,或者说是命运的安排,陶乐迎的对手又是那位诬告她是界外球的林夏。
上一次决赛的“争议”,让这场对决吸引了很多媒体的长枪短炮。关于“真正冠军”丶“复仇之战”的炒作声再次甚嚣尘上。
比赛当天,能容纳五千人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弥漫着一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感。
观衆席上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个阵营。
东侧看台是陶乐迎的支持者,他们举着“乐迎加油”丶“实力证明一切”丶“真金不怕火炼”的牌子。
西侧看台则是林夏的拥趸,他们挥舞着“无冕之王”丶“真实冠军”丶“夏之风暴”的标语,声势浩大。
陶乐迎身着蓝色战袍走上赛场,目光扫过对面半场。
林夏穿着一身亮红色比赛服,正做着拉伸,眼神锐利,带着毫不掩饰的挑衅意味。
当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时,陶乐迎能感受到对方那股誓要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的决绝。
她又扫过看台上那些表情各异的观衆和媒体区那些长枪短炮,不由自主得心跳加速,手心微微沁出了汗。
比赛开始,林夏的战术意图非常明确,从第一分开始就用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彻底压制陶乐迎。
她的发球势大力沉,角度刁钻,不再是普通的正手上旋球,而是夹杂着侧旋和切削,让球落地後産生不规则弹跳,极力压缩陶乐迎的反应时间。似乎想要一举摧毁陶乐迎的心理防线。
第一局,陶乐迎完全被带入了林夏的节奏,疲于应付。她的特点被抑制,自己的节奏迟迟找不到,最终以七比十一落後。
看台上响起了一阵嘘声,有人大声喊道:
“看吧,原形毕露了。”
“没有裁判帮忙就什麽都不是了。”
陶乐迎走到场边,用毛巾擦了擦汗,喝了一口水,然後闭上眼,深呼吸,家丶朋友,还有自己日复一日在训练馆里流下的汗水,一一在眼前闪过。
当她再次睁开眼睛时,之前的紧张和迷茫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如磐石般的坚定和冰湖般的冷静。
第二局开始,陶乐迎调整了战术,不再与林夏硬碰硬,而是巧妙地利用角度和节奏的变化,让林夏的强大攻击屡屡落空。
她增加了更多旋转和落点的变化,在相持阶段,更是巧妙地运用各种击球组合,用深而重的底线球将林夏压制在底线後,再突然放出一个轻盈而短促的吊小球,迫使擅长发力进攻的林夏不得不别扭地上前处理。
陶乐迎反复用精准的底线深球压制林夏的反手,然後突然变线,攻击对方的空档。
十一比九,陶乐迎顽强地扳回一局。
观衆席上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支持林夏的观衆开始更加大声地呐喊助威,而支持陶乐迎的观衆也不甘示弱,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第三局,比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从一比一平一直胶着到九比九平。
观衆们屏息凝神,整个体育馆只剩下匹克球撞击球拍和地面时发出的“砰丶砰”脆响,以及运动员鞋底与地板摩擦的尖锐声音。
林夏一个快速的平击球打向中路。
陶乐迎稳健回击,双方在底线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突然,林夏主动变线,放了一个快速而贴网的前场小球。
陶乐迎反应神速,几个大跨步轻盈地冲上网,身体充分伸展,手腕巧妙一抖,回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斜线球。
林夏一个飞身鱼跃,勉强将球挡了回去,但回球质量不高,球速慢且弹跳略高。
陶乐迎绝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她迅速调整脚步,以一记干净利落丶势大力沉的重扣,直击对方场地的空当。
十比九!陶乐迎拿到赛点!
整个场馆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陶乐迎身上。
陶乐迎冷静地抛球,挥拍,发出了一个带强烈侧旋的前场小球。
林夏谨慎上前,也放一个短球。
陶乐迎早有预判,毫不犹豫地快步上网,她的动作看似要直接发力挑向直线後场,但在球拍触球的一刹那,手腕做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切削和包裹动作,勾了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