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场跨越国界的等待,不会像他想象中那么孤单。段柏舟拿起笔,在文件上写下桑怀瑾的喜好:“不喜葱姜,咖啡要加双份糖,物理题喜欢用简洁解法……”他想把这些细节都告诉段怀临和段嘉月,哪怕自己不在,也想让桑怀瑾在远方,能感受到熟悉的暖意。
段柏舟刚在便签上写完“三分糖点心”,又想起桑怀瑾的诸多忌口,立刻拿起手机给段怀临发消息,连标点都透着细致:“怀瑾不吃葱姜蒜,做饭时一点都不能放;他吃虾必须剥皮,你们带海鲜过去记得提前处理好;葡萄要去了皮他才吃,洗的时候顺便把皮剥了,别让他自己动手。”
消息刚发出去,段怀临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带着了然:“哥,我记着呢。上次家庭聚会,阿姨特意交代过怀瑾的忌口,我还跟管家学过怎么快速剥葡萄皮——把葡萄放冰箱冻十分钟,皮一撕就掉,不会弄破果肉。”
段柏舟松了口气,又补充道:“还有,他喝牛奶只喝温的,凉牛奶会肠胃不舒服;吃面包要撕成小块,不喜欢直接咬;甚至连筷子都要选细一点的,粗筷子他握着手会酸。这些细节你们多注意点,别让他觉得麻烦。”
“放心吧,我都记在备忘录里了。”段怀临顿了顿,又说,“嘉月本来想做葱香曲奇,知道怀瑾忌口后,立刻改成了纯黄油的,还特意让蛋糕店师傅教她怎么去虾线,说要给怀瑾做无壳虾仁沙拉。”
挂了电话,段柏舟看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这些别人觉得“麻烦”的习惯,他记了好几年,从一开始的“死对头式吐槽”,到后来的“下意识迁就”,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没过多久,段嘉月也发来消息,附带一张剥好的葡萄照片:“哥!你看我剥的葡萄,是不是很整齐?我还准备了温牛奶,装在保温杯里,等周五带过去,保证还是热的!怀瑾哥要是喜欢,我每周都给他剥葡萄!”
段柏舟看着照片里晶莹剔透的葡萄果肉,嘴角忍不住弯了弯。他知道,桑怀瑾的忌口多,性子又淡,不喜欢麻烦别人,但段怀临和段嘉月的细致,会像温水一样,悄悄熨帖他的习惯,让他在a国的日子,不用刻意迁就,也能过得舒服。
窗外的夜色渐浓,段柏舟把桑怀瑾的忌口一条一条整理成文档,发给管家,让管家同步给a国的厨师。他心里悄悄盼着: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在意,能让桑怀瑾在远方也感受到熟悉的暖意,哪怕暂时记不起过往,也能知道,有人始终把他的喜好放在心上。
段柏舟挂了段怀临的电话,指尖还停留在手机屏幕上,管家又递来一份便签,上面记着段怀临和段嘉月的行程安排——段怀临每周三下午没课,会带着金融课的案例去找桑怀瑾“讨论”;段嘉月则准备每周五傍晚去,带着自己烘焙的甜点心,顺便弹弹吉他给桑怀瑾解闷。
“怀临说,用金融案例当话题,既能聊得自然,又不会让怀瑾少爷觉得有压力。”管家轻声解释,“嘉月小姐还特意练了怀瑾少爷喜欢的轻音乐,说安静的旋律能帮他放松。”
段柏舟点点头,想起段怀临读金融时的认真模样——以前两家聚会,段怀临总爱拉着桑怀瑾分析股市曲线,桑怀瑾虽学物理,却对数字,两人总能聊到一起。而段嘉月从小练舞蹈,后来又学了音乐,性子活泼却懂分寸,知道桑怀瑾喜静,绝不会用喧闹的方式打扰。
他拿起笔,在便签上加了一行:“怀瑾喝咖啡要双份糖,嘉月的点心别做太甜,三分糖就好。”又想了想,补充道,“怀临聊案例时别太深入,点到为止就行,主要是陪他说说话。”
正写着,手机又响了,是段嘉月发来的语音,声音带着雀跃:“哥!我刚烤了蔓越莓饼干,让怀临哥尝了,他说甜度刚好!我还练了《卡农》的简化版,等周五弹给怀瑾哥听,你说他会不会喜欢呀?”
段柏舟听着语音,嘴角忍不住弯了弯,回复道:“他会喜欢的,别紧张,就像以前一起玩的时候一样就好。”
放下手机,他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的空荡渐渐被暖意填满。他知道,自己虽不能陪在桑怀瑾身边,但有学金融的段怀临用熟悉的话题拉近距离,有学艺术的段嘉月用音乐和甜点温暖氛围,桑怀瑾在a国的日子,不会太孤单。
或许,这些藏在远方的细碎关怀,会像微光一样,慢慢照亮桑怀瑾混沌的记忆,也让他这场漫长的等待,多了几分踏实的盼头。
嫂子
忽然段柏舟的手机响了,他拿起来看了看是段怀临发来的消息。
他看着段怀临发来的实时定位——就在桑怀瑾疗养中心附近的公寓,心里最后一点牵挂也落了地。
段怀临和段嘉月本就住在a国读书,距离桑怀瑾的疗养地不过半小时车程,根本不用长途奔波,当天下午就能往返。
“哥,我和嘉月住的公寓离这边近,以后每天放学都能过来。”段怀临的语音里带着稳当,“我下午没课,先去附近超市买了新鲜虾,已经处理好虾仁;嘉月在公寓烤蔓越莓饼干,三分糖,刚好合怀瑾哥的口味。”
没过多久,段嘉月就发来照片:画面里,桑怀瑾靠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块饼干,段嘉月坐在旁边的钢琴前,指尖刚落在琴键上,准备弹《卡农》;不远处的茶几上,温牛奶冒着热气,剥好的葡萄装在白瓷盘里,晶莹剔透。
“怀瑾哥说饼干好吃!”段嘉月的语音带着雀跃,“他还问我这首曲子的节奏,好像对音乐也有点兴趣呢!怀临哥在跟他聊最近的股市曲线,他虽然学物理,却能跟上思路,两人聊得还挺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