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西北的风呼啸而过,掠过一排排黑压压的人头,还有长道中间以一顶步轿为中心拥挤而成的圆堆,径直灌入立在马车帷顶的王昭云宽领大袖之中。
她有些微的恐高,便不敢张眼去四看,但仍能清晰感受到,无数目光往她身上投来。。。。。。确切地说,是往与她相依的男人身上投来。
裴远山说要衆人听他说话,衆人便无不噤声待令,等着他的下文,王昭云也不例外。
他是边州之主,面前这些人都是与他历尽战火的,属于他的百姓。
今日,他们闹这一场,全然是为了他,为了让他不受天家丶世家掣肘。。。。。。也算是煞费苦心。
至于他。。。。。。且不管这群百姓此番行径属好属坏,但他若于大庭广衆之下仓促驳了百姓的“好意”,恐怕这边州百姓心中的战神地位也将受到挑战。
既如此,他当不会为了一个才相识几日却无甚信任基础的盟友铤而走险罢?
假若真的这样。。。。。。
念及此,王昭云又下意识侧眼去寻找陈砾的身影。
一旦裴远山应了百姓之言,要将她遣返天都,恐怕她当下便会与江培宁一样,成为衆矢之的,甚是也是要被人砍下头颅送去天都,以作杀鸡儆猴之用的。
然她视线稍偏,才至马车帏顶边缘,便觉蠢蠢战意从两股传来。
王昭云两眼一撇,蓦地将视线收回,埋在裴远山衣襟里的半张脸更是陷得愈深,又将双臂紧紧环住面前唯一可寻的依靠,全然将什麽世家体统抛之脑後,甚至想要把双腿都挂到他的身上。。。。。。
“说了,别慌。”
裴远山低哑的声音故意放得更低,又自两人相连的骨头传来,显得更加瓮声瓮气,又带着些低哄的意味。
他掌在她後腰上的大掌也用了些力,绸缎相隔,她仍能清晰察觉得他五指拢了拢,在她腰上捏了捏,又似轻轻按了按。
“自有我在。”声音低得近乎只剩气息,但还是随风钻入了王昭云耳中。
这是当她怕了这境况,在安抚她?
王昭云撇撇唇角,偏开被裴远山胸膛烫热的侧耳,扬起头,擡眼去看他,想要辩驳。
可冷风钻过,彻底冲散两人交织的气息,灼热尽散,却将为两道目光的交汇路径显得更加清晰。
他眼底没有惯有的痞意戏谑,反是透出些与平日不同的黑沉和谨慎来。
她看住他,便见他眉骨忽地压了压,又似是同她点了点头,便自撇开眼,看向围观闹事者。
裴远山比王昭云高出整整一个脑袋,他这麽侧过脸,她便就再看不到他脸上的神色,唯有透着淡淡青黑胡茬子的棱角落在她的眼中。
但即便如此,声带上滚动的喉结,侧颈处蠕动的旧疤都时时刻刻透着他说话时的力量——
“天子使臣携圣旨而来,又赏粮米百车,以贺边州之喜,此乃天子对裴某丶对边州之照拂,可诸位却要杀江观风而後快,岂非陷我于谋逆之地,令裴某与天家相对?”
字字铿锵,落地有力,回音长长,令下方衆人无不微微一惊。
虽说自胡人南下以来,五湖四海中,凡能盘地一块丶胜仗两场丶号令三军之人,都可自称为地方诸侯。
但若是真的要与前朝南迁遗族所成的大魏王朝站到对立面,到底还是需得掂量掂量的,毕竟正统之所以为正统,不仅仅因其根基深厚,更是因为正统必定是当时当下的民心所向。
如一方诸侯要铤而走险,自立门户,那便必须担得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风险,要知道,因自满自大而横卧胡人铁骑之下的“诸侯”比比皆是。
这个道理,久经战事的边州百姓又怎会不懂?
裴远山望向人头有见松动的长街中段那处,挑了挑眉,抿紧的唇线又松开,继续扬声:“琅琊王氏女携千金入我边州,又带着裴某兄长对边州百姓的祈愿,千里迢迢从天都来往边州襄助,与裴某拜过天地,拜过狼王,又与裴某喝下合卺酒,许诺相持相依,可诸位此时却要将她遣返天都,这岂不是又要陷裴某于不义之地,令裴某无端与世家树敌,断了边州的民生?”
近百年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富与贫也常常被放到对立两面,互相看不对眼,更有“不共戴天”这样的断言。
但士农工商,无不相依而存。
如边州这样寥落之地的百姓死守,若无中原天家丶世家救济,恐怕也早死绝了宗源。
但说到中原世家丶天家,若无千千万万民声相和,便也就成了独角戏,越唱越将落寞。
这般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让裴远山三言两语已然娓娓道来,令场下每一人无不暗暗吸气,甚至连王昭云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看似三。大五粗的边州“莽夫”。
当此时,裴远山星目忽然转回,蓦地与她四目相对。
然未待她看清他眼底示意,他掌在她後腰上的手托了托,竟一下将她推到了马车帷顶边缘。
半只绣鞋已然踏空,王昭云被吓了一。大跳。
她连忙回转头,被拽松了的手臂重新攀回裴远山的腰身,又紧紧攥着他的衣摆,还想怒瞪于他。
然他已然将鹰目转走,看回了高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