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偷愉组词 > 35 独当一面(第1页)

35 独当一面(第1页)

35。独当一面

周四上午的讨论会,椭圆形的会议桌旁,稀稀拉拉地坐着一半多人,几位老编辑慢悠悠地端着茶杯进来,仿佛只是来参加一次例行公事的闲聊会。

看着衆人漫不经心的样子,池锦深吸一口气。她站在白板前,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淡定一些。同为小组长的段兴澈坐得离她最近,只是还得由师父来掌局。

“各位编辑,上午好。”池锦清了清嗓子,“非常感谢大家能按时来参加这个讨论会。关于我们小组改革未来内容方向和协作模式,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她的话还没说完,一个老编辑就慢条斯理地开口了,眼睛都没完全从茶杯上挪开:“小池啊,不是我们泼冷水。改革改革,上面喊了多少年了?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後折腾的还是我们下面干活的。要我说啊,现在月刊销量虽然跌,但也稳住了基本盘。何必呢?瞎折腾。”

段兴澈和池锦对视一眼。

只听立刻有人附和:“就是,现在流程都熟了,突然要大改,增加工作量不说,效果谁能保证?万一改差了,读者不买账,广告商撤资,这责任算谁的?”

郭鑫眼神闪闪躲躲。

池锦心里一沉,开局不利。段兴澈先开口道:“两位老师说的都在理。正是因为大环境不好,我们才不能坐以待毙。基本盘是会慢慢流失的,我们必须主动寻找新的增长点……”

小段说得有些急切,反而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新的增长点?说得轻巧。”资深编辑钱姐嗤笑一声,手指点着桌子,“热点追不上自媒体快,深度做不过财经周刊,我们的优势在哪?就靠你们两个小年轻空想几个点子吗?”

这话就有些刺耳了。段兴澈忍不住想反驳,被池锦用眼神制止了。她看到郭鑫想开口,但被旁边一位老编辑瞥了一眼,又有些犹豫地闭上了嘴。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尴尬沉默。池锦感到脸颊发烫,手心冒汗。她预想过困难,但没想过他们说的这麽直接。三位副主编都不在,“小组长”只是个名头,这些老油条批评起他们俩来一点不留情面。

就在气氛几乎要凝固的时候,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至少她还在思考《面孔》的优势在哪里,而不是干脆躺下承认失败。”

所有人循声望去,只见杜燕妮不知何时倚在了门框上,双臂环抱,目光忿忿地扫过全场。她显然并不只是路过,而是在门口听了有一会。

她旁边站着陈以声,他没有进来,也没有出声。

几位老编辑下意识地坐直了些,脸上的轻慢收敛了不少。

不过杜燕妮并没有走进来,只是看着池锦:“池锦,继续。把你的具体构想和大家说一说。你们几个,一个接一个来说。什麽都说不出来,别说在A组混吃等死,彻底从《面孔》滚蛋!”

池锦没想到杜燕妮居然会出言相助,她先是激动,然後目光也坚定起来:“我刚才有些没说清楚。我知道各位老师资历都比我深,说要改革,但我绝不是要否定大家多年的经验和成果。恰恰相反,我和段组长认为改革最离不开的就是各位的底蕴。”

段兴澈心领神会,立刻起身拿起笔:“比如赵编辑,您深耕文化领域十几年,认识多少学者丶艺术家?如果我们不做简单的书评影评,而是由您牵头,做一个‘大家访谈’系列,深度对话这些文化名家,挖掘他们与时代的关系,这是任何自媒体短时间内都无法复制的内容深度!”

郭鑫也终于开口:“我赞成,深度丶纵横度丶连贯度都有,我觉得可以试试。”

赵编辑的表情柔和很多。

池锦乘胜追击,又看向刚才发难的钱编辑:“钱姐,您跑财经口多年,对经济趋势和企业沉浮的理解远超常人。如果我们不做枯燥的数据解读,而是由您主导,做一个‘风口背後’的栏目,深度剖析热门行业里的冷思考,或者聚焦传统企业在转型中的阵痛与探索,这难道不是我们《面孔》该有的深度和格调吗?”

钱姐皱着的眉头微微松开,没有立刻反驳。

池锦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加快:“我不是要大家去做不熟悉的东西,而是希望借助各位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人脉,把我们擅长的东西做得更深丶更透丶更有不可替代性!栏目的形式可以灵活,可以打破月刊和公衆号的壁垒。重磅深度在月刊首发,精华观点和延伸访谈在公衆号持续发酵。

段兴澈忽然来了点子:“甚至可以尝试制作简短的音频或视频片段,由各位老师们亲自出镜解读,增强读者粘性和互动……”

杜燕妮朝池锦点了下头,然後关上了会议室的门。

池锦又重新掌握了主动权:“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方向,而是方法和心态。这几年《面孔》一直在尝试从被动等稿丶编稿,到主动策划丶运营内容。现在也一样,我们可以试行项目制,谁有好选题,谁就可以牵头成立临时项目组,申请版面和支持。”

她半笃定半心虚地补充:“这个过程需要冒一点险,我和陈主编申请过了……”

几位老编辑的表情从不屑丶质疑,慢慢变为沉思。池锦的话仍显稚嫩,但她确实描绘了一个他们能够参与其中丶甚至主导的可能未来,而不是一个单单被年轻人指挥和否定的局面。

郭鑫终于找到了机会,激动地补充:“我觉得小池组长的想法很有可行性!年轻编辑就可以协助赵老师联系访谈对象,或者帮钱姐整理数据资料。技术上的事情我们多跑腿!”

僵局开始松动。虽然并非所有人都立刻认同,但至少,抵抗的情绪减弱了,理性的讨论开始出现。

“这种项目制,稿费和质量怎麽算?”有人提出实际问题。

“牵头人的额外工作量,有补偿吗?”另一个现实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