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府。
内堂,炭火盆里跳跃着微弱的火苗,给冷冰冰的大殿,带来丝丝暖意。
李恪斜倚在铺着裘皮的软榻上,双目微阖,口中却缓缓吐出一个个字: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书案后,萧文心正襟危坐,玉手紧握紫毫,在雪白的宣纸上奋笔疾书。
前两天李恪表示,想写一本历史巨著,但又懒得动笔,嫌麻烦,萧文心便主动接过代笔的重任。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一幕,李恪口述史书内容,而萧文心负责书写。
李恪所说的历史巨著,自然是《资治通鉴》。
抽到《资治通鉴》已经很久了,一直放在系统空间吃灰,正好弄出来。
“……三家分晋,此乃春秋之终,战国之始也,礼崩乐坏,莫过于此……”
李恪说到关键处,门外响起了轻轻的叩击声。
“进来!”
高瑾引着两名健仆,小心翼翼抬着一个造型奇特的物事走了进来。
那东西由黑铁打造,约半人高,呈圆筒状。
下方有支脚,上方有盖,中间开有小门。
一侧还连接着一根长长的铁皮管子,造型简洁,却透着陌生的工业感。
“大王!”
高瑾躬身行礼:“府内铁匠依图样,已将您吩咐的‘铁炉’打出来了。”
“只是……此物该如何使用,还请大王示下!”
萧文心停下笔,好奇望向那造型古怪的铁炉。
她博览群书,却也从未见过此等器物。
不似取暖的炭盆,更不似烹茶的风炉。
着实怪哉!
“殿下,此乃何物?也是如那‘摩托车’一般的奇巧之物吗?”
她对自家夫君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见怪不怪,反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李恪看着那铁炉,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府内铁匠的手艺,确实没说的!
起身走到铁炉旁,拍了拍冰冷的铁皮,对好奇望过来的萧文心解释道:
“此物名为‘暖炉’,或‘铁皮炉’,专为取暖之用,比炭盆强上十倍。”
说到这里,李恪不再卖关子,开始现场指挥:
“高瑾,让人将这铁炉置于内堂中央,远离帷幔书卷。将这根铁皮烟筒……”
高瑾对自家大王的命令执行得一丝不苟,立刻指挥健仆按照指示安装。
萧文心则放下笔,饶有兴致地在一旁观看。
待炉子放稳,烟筒安装妥当,李恪又吩咐道:
“去取些上好的木炭来,要块头小些的,再找些易燃的刨花或废纸!”
东西很快备齐。
李恪亲自示范,打开炉子下方的小门,先将刨花废纸放入,再架上几块小木炭,用火折子点燃。
橘黄色的火苗很快升腾起来,舔舐着木炭。
“看,火生于下,烟从此烟筒导出室外!”
李恪盖上炉盖:“如此,屋内可得其热,而无其烟,洁净又安全!”
起初,萧文心和高瑾还有些将信将疑。
毕竟炭盆总是烟气缭绕,需开窗透气。
往往是顾得了温暖,就顾不了洁净。
但随着炉火越烧越旺,黑色的铁皮炉身,开始散发出令人舒适的热浪。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原本还有些寒意的内堂,竟然变得温暖如春!
更令人称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