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乱字了得
作为一个对于土地有着近乎变态的执着的国家,俄罗斯从建国起就一直在扩张。它的领土越来越大,胃口也是越来越大,抻胳膊抻腿儿,希图控制四面八方,中亚就是其目标之一。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准噶尔部,准部不但占据新疆,中亚的不少地方也在其控制之下。俄罗斯要南侵,必然要踏进准部的势力范围。
准噶尔部就是那麽好惹的麽?当然不是!它自己都是个扩张好战份子,骨子里无时无刻不以成吉思汗为目标,他还要去抢他?要命的是准部的战斗力也颇有成吉思汗的风范,之前就打败过俄罗斯。
俄罗斯也是一个有毅力丶有韧性的国家,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精神,屡败屡战。由于硬扛是吃了大亏的,这一次俄罗斯改变了方针,不硬扛了,找机会,趁准部有事的时候“趁他病,要他命”。
正好,准噶尔内伐哈密,外扰西藏,用兵于东,则西方力量必然空虚。俄罗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理所当然地出兵达布逊淖尔。鉴于跟清廷打了一仗之後已经签定了条约,两家算是暂时和平相处了,俄罗斯人也很厚道地派人到了清廷通知一声:我们开打了,你们也要跟上啊。
对于清廷来说,俄罗斯出兵也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准部不但入藏了,他们还伐哈密了。哈密此时是另一蒙古台吉之地,被威胁了,当然要向中央请求援助,清廷令西安满洲兵与甘肃提督丶青海台吉相救。
策妄阿拉布坦的计划本是占有全疆,然後吞了西藏,挟兵威而东进。眼下权衡形势,果断地放弃了在哈密的军事行动,让小策凌敦多布到西藏替换了大策凌敦多布,命大策凌敦多布往达布逊淖尔率军民御敌。
哈密围解,西安丶甘肃等处兵马各回驻地,走到半路上,又接到调令,各分一部兵入青海与大军会合,一同攻藏。
这些都算是军国大事,别说後宫里知之不详,就连朝中大臣,也多有不知就里的。但是胤礽却是着实松了一口气的,这算是截住了准部东侵的一条很便利的通道。
策妄阿喇布坦的真实意图也是如此,控制西藏并不代表他就是要从藏区东进,藏区往东,道儿不太方便。控制西藏,主要还是要活佛们的号召力。事实上,出新疆东部,往东皆是蒙古各部,一眼望去都是草原,那里才合适准部推进。
策妄阿喇布坦恨得牙痒痒,两线作战,大为不利,还是得先把俄罗斯人先给解决了。至于西藏,小策凌敦多布去防守,应该不至于丢得很快。只要大策凌敦多布尽快解决西部之敌。他都没有让大策凌敦多布回来叙职,直接一封调令,就把人调到了前线。
开打。
就在大策凌敦多布往西线指挥之後没多久,雅尔江阿也接到了来自北京的指示。胤礽一道上谕,解决了雅尔江阿的顾虑,也增加了肩头的责任。康熙在时,是挺喜欢在出征前当诸葛亮的,这里要这样打丶那里要那样打,灵异的是每回他指挥得都还挺到位。将领临机专断要处理的并不是大方向上的问题,如果战略出了问题,那是皇帝的责任,大家心里明白,自己不用担太多风险。
胤礽对自己的军事水平倒还有自知之明,几次讨论,发现自己还是差了一点儿,他又对简王比较信任,干脆放权。他不知道的是,简王也是初次独当一面,也是顾虑重重。
雅尔江阿接到上谕先是开心:这样有什麽功劳,那就全是自己的了,奖励起来也是很可观的。开心不多会儿就忧郁了:自己的军事水平够麽?眼珠子一转,就算所有谋划不全是出自自己的手笔又如何?我还是总领啊!
宗室里的允祥丶大臣里的傅尔凡丶富宁安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人,自己听取他们的意见,打了胜仗还有个知人善任的美名,何乐而不为?
想到这里,就召集大家来开会,通报上谕。
听到京是不干涉他们的行动,各路将领都很兴奋,这下可以放开了打了!发言也格外热烈。
最先说话的却是允祯:“既然准部首尾难顾,且无法增兵入藏,眼下咱们兵马充足。彼兵少丶我兵多,当分路入藏。”这也是大队人马的常规打法,只要你的人手足够多,就可以分兵,让对方疲于奔命。
一直沉默的讷尔苏开口了:“分兵是必分的,兵马太多,全挤在一处,也不好施展,分开了正好大夥儿都能摆开架子。然而分几路丶各有多少人,谁人领兵,这个还要谨慎的。兵少了,轻骑冒进,若蹈死地,则悔之晚矣。”
雅尔江阿客气地问傅尔丹:“信勇公怎麽看?”
傅尔丹沉吟道:“如平王言,须分兵,但不宜太多,”低头想了一下,“准部有六千兵,不算死伤,眼下不会再增。咱们有兵三万,不如分作五路。”
雅尔江阿道:“每路六千?能打得过麽?”
主将这样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的话居然没有受到反驳,原本希望分路多一点,自己也可独当一面的人开始思考:是不是改成分兵三路,这样也保险一点?
傅尔丹也吃不准了,他原想着,六千准部兵,还需要分守比较重要的隘口,最大的一股绝不超过六千,能有四千就不错了。现在见大家都有些怀疑,便慎重地道:“如果小策凌不分守隘口,咱们兵分五路,哪一路撞上了都是一场恶战,那就分作三路。”
衆人皆舒出一口气。
当下,雅尔江阿分兵,中路军当然是他自己,带着弘晰并一些宗室子弟;东路由傅尔丹与允祥领军,带着弘晟等;西路则是富宁安与讷尔苏丶允祯打头儿。东丶西两路各九千人,先出发,中路军居中策应。
分拨停当,整装而进。
——————————————————————————————————————————
“不错不错,傅尔丹与老十三与敌战,大胜,枭首五十三级。”
不是胤礽小家子气,砍死五十三个人就说是大胜了。这年头的战争说起来也奇怪,不管是两军对阵还是剿匪,砍头丶俘获的数字能达到两位数就比较可观了,如果达到了三位数,即使是海盗,也值得大力表扬。非但与开国之初杀人盈野不能比,就是康熙亲征葛尔丹时的杀伤也比这个像样子一点。
军国大事不能说,这样的炫耀胜利丶增加己方信心的事情胤礽是不忌惮拿出来讲的。文治武功,两者皆是想成为一代英主的人追求的目标。胤礽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错,对内的经济改革至少盐政是大有起色的,其他的也都计划好了,他需要一场军事胜利,为自己增光添彩。
淑嘉听了这个很是囧,砍了五十三个人,就说是大胜?心里这样想,口上却要说:“总算是个好开端。”
胤礽喜道:“正是,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就是驱准部出藏。”
淑嘉对眼下西藏的情况终于熟悉了一点儿,心中一动,想了想,还是咽了下去,只道恭喜而已。
等到弘旦过来请安,才问:“今儿听你阿玛说,西边儿有好消息,是不是?”
弘旦笑道:“额娘也听说了?舅舅的火器营随中路大军,当是直入拉萨的,眼下虽未建功,日後斩获不会少的。”
“他与弘晰都被简王看着,简王的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不让他们涉险。人平安就好,建不建功倒在其次了。我并不在意这个,我在意的是——”
“什麽?额娘有什麽用得着儿子的地方,还要跟儿子客气不成?”弘旦开起了玩笑。
“我倒用着你了!”轻骂一句,淑嘉试探着道,“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有没有想过——”
“什麽?”
“驱走准部之後,藏地要如何处置?”
弘旦眨眨眼:“怎麽?阿玛说了什麽麽?”
他也想过战後的,何人会有什麽样的功劳,又要怎麽样安置,他汗阿玛问起的时候他要怎麽回答一类。却还真没想过藏地,这地方一直是羁縻,说是国家领土吧,它也是。却没有设置常设的官员。打败了准部,当然就是撤兵了,就像当年打葛尔丹似的,康熙打垮了葛尔丹,蒙古草原不还是台吉们的?